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6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7篇
综合类   864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基于PCR-DGGE技术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PCR-DGGE技术,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环境下的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态性的评价,探讨微生态环境与微生物多态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揭示环境胁迫下微生物多态性与降解活性之间的制约性。结果表明,提取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总DNA产率为3.45~11.7μg/g(以土壤质量计算),纯度为1.5~1.87,土壤含油率通过制约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而对总DNA产率产生影响。在含水率较高的华东地区,其样品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最高,DGGE条带数为西北地区样品的2~5倍。经过2个月的强化生物降解,东北地区样品的DGGE条带数约为原始样品的75%。  相似文献   
42.
仙人掌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仙人掌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消炎、抗癌和降血糖等作用.文章综述了仙人掌多糖的多种提取和纯化及纯度鉴定的方法,以期为仙人掌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采用载体吸附法的固定化方式培养了高活性的厌氧生物膜颗粒,并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运行、工艺特性及污泥特性等规律,探索用生物膜颗粒取代厌氧颗粒污泥的可行性,以缓解国内颗粒污泥供应不足的问题.实验装置采用厌氧附着膜膨胀床,投加人工配水,裸载体为陶粒(湿视密度1310kg·m-3,平均粒径0.32mm).实验分初次启动、二次启动及稳定运行两个阶段进行,反应器仅需24 d就可完成启动,COD容积负荷最高达到18kg·m-3·d-1,相应的COD去除率在70%~80%之间.  相似文献   
44.
为了得到纯净的单色倍频光,依据石英晶体的旋光特性,利用石英晶体和起偏棱镜的组合,给出了一种用于将外腔倍频激光中的基频光去除的旋光滤波设计.石英晶体的厚度只要满足使倍频光与基频光的旋光角之差为π/2的奇数倍,就能滤除基频光而获取纯净的倍频光.利用Origin软件分析了石英晶体的厚度误差对滤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误差在±0.02 mm以内时,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5.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为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尤其16S rRNA基因技术应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该技术克服了基于细胞水平研究方法的不足,能更准确、更客观地揭示油藏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动态变化、种群结构及进化等方面的信息.文章简要综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及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详细概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的16S rRNA基因技术,讨论了16S rRNA基因技术目前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论证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利用T-RFLP、DGGE等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河口采油厂罗801区块空气辅助微生物驱和单12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研究中的应用,阐明了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中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普洱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洱茶为材料、水为提取溶剂,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溶剂用量、浸提次数4个因素对其所含茶多酚和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综合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 h,溶剂用量(固液比)1∶10,浸提次数1次.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物干物质得率为20.65%,其中茶多酚含量为30.47%,茶多糖含量为57.26%,且该提取物作用于高脂饮食小鼠降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7.
三种植物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3种植物多糖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阻抑率及对亚硝酸钠(NaNO2)的清除作用为指标进行体外实验观察,结果表明:(1)3种植物多糖对80%CCl4酒精溶液所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阻抑作用,以枸杞子多糖的阻抑率最高,金樱子次之.(2)在模拟胃液条件下,3种多糖对NaNO2也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枸杞子多糖清除率最大,茶叶多糖次之.两种作用均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8.
怀地黄多糖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红霞  许闵  孟江  杨云 《河南科学》2002,20(2):144-146
采用苯酚 硫酸比色法对怀地黄的中性多糖进行含量测定 ,测定波长 483nm ,多糖换算因子f=2 .332 ,测得多糖含量为 6 .5 9%。  相似文献   
49.
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根据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建立了微生物生长、基质消耗和代谢产物生成方程。在考虑菌体、基质、产物扩散和吸附的基础上,用物质平衡方法建立了菌体、基质和产物的运移方程。以多孔介质的毛细管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由于微生物吸附引起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方程。考虑到微生物作用对流体性质的影响,建立了油、水粘度和油、气、水管力方程。根据黑油模型建立了三维、三相、多组分基质与产物的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计算出微生物生长曲线、代谢曲线、基质消耗曲线和微生物运移浓度曲线,与实验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些模型综合考虑了微生物的生化特性、微生物作用对岩石、流体性质的影响以及油、气、水的渗流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0.
Pathogenic enterococci: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Enterococci, traditionally viewed as Gram-positive commensal bacteria inhabiting the alimentary canals of humans and animals, are now acknowledged to be organisms capable of causing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s in humans, especially in the nosocomial environment. The existence of enterococci in such a dual role is facilitated, at least in part, by its intrinsic and acquired resistance to virtually all antibiotics currently in use. Beginning with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of a streptococci of fecal origin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enterococci have been studied for over a century now.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reviews during this time have addressed various aspects of enterococci, including classification, biology, virulence,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so on. This review specifically addresses the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enterococcal research that have occurr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ost notable among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been the insights into enterococcal genomes and pathogenicity.Received 10 April 2003;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31 May 2003; accepted 3 June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