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7篇
综合类   6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金纳米棒(AuNRs)/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MWCNTs-Chit)复合膜促进肌红蛋白在电极上的直接电子转移,并用于构建H2O2生物传感器.首先将金纳米棒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然后把MWCNTs-Chit分散溶液和肌红蛋白(Mb)固载到玻碳电极上,得到MWCNTs-Chit/Mb/AuNRs复合膜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对膜电极进行表征,在pH=7.0磷酸缓冲溶液中,Mb表现出一对峰形良好且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其中氧化峰和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291 V、-0.235 V,式电位(Eθ’)为-0.263 V.与此同时还探讨了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其对H2O2具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作用,可作为检测H2O2的生物传感器.传感器对H2O2的米氏常数为0.0494 mM,线性范围为5.0×10-5~5.0×10-3M(R=0.986 7,n=10),检测限为3.2×10-6M(信噪比为3).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菌群感应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s,AHLs)对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构成的影响,为感染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补充理论依据。方法 3-oxo-C10-HSL分子经腹腔注射小鼠后,于24 h分别在小鼠十二指肠及空回肠部位用拭子涂抹法取样,并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品16S rDNA测序,并进行微生物菌群分类构成及多样性分析。结果 在实验小鼠肠道内共检出22个细菌门,109个细菌属;对照组和3-oxo-C10-HSL处理组小鼠肠道不同部位菌群均以厚壁菌门(>50%)和变形菌门(>20%)为主,但两组在属水平菌群构成有明显差异,对照组优势菌属依次为葡萄球菌、埃希氏-志贺菌、乳球菌、假单胞菌、肠球菌,3-oxo-C10-HSL处理组优势菌属主要为肠球菌、埃希氏-志贺菌、葡萄球菌;多样性和丰度分析提示3-oxo-C10-HSL处理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均有提高,大肠埃希菌属等主要优势菌丰度显著上升,而且空回肠部位的菌落丰度最高。结论 AHLs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影响较小,而对菌群内部某些特定类群结构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83.
【目的】揭示林分尺度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深入了解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系统阐明生物炭调控人工林C、N、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土壤微生物学机理,为在平原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安全推广生物炭固碳增汇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东台林场的杨树人工林为对象,设置生物炭添加量低(T1,40 t/hm2)、中(T2,80 t/hm2)、高(T3,120 t/hm2)3种处理及对照(不添加CK),测定SMBC、SMBN、SMB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比,即m(SMBC)/m(SMBN)、m(SMBC)/m(SMBP)、m(SMBN)/m(SMBP),文后简写为SMBC/SMBN、SMBC/SMBP、SMBN/SMBP)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与对照样地相比,3种生物炭添加处理均提高了SMBC、SMBN和SMBP含量。T1、T2、T3处理样地SMBC含量分别为对照样地的1.08、1.15、1.19倍; SMBN含量分别为对照样地的1.12、1.24、1.34倍; SMBP含量分别为对照样地的1.11、1.26、1.41倍; ②T1处理样地的SMBC/SMBN、SMBC/SMBP、SMBN/SMBP分别为15.7、85.0、5.4,T2处理样地的分别为15.1、78.6、5.2,T3处理样地的分别为14.3、73.3、5.1。与对照相比,3种生物炭添加处理均显著降低了SMBC/SMBN和SMBC/SMBP,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但仅T2、T3处理显著降低了SMBN/SMBP(P<0.05); ③SMBC、SMBN、SMBP含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异,其中在植物休眠季节(2014年12月及2015年3月),SMBC、SMBN及SMBP的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植物生长的旺盛季节(2015年7月及2015年10月),其含量下降至较低水平,但SMBC/SMBN、SMBC/SMBP、SMBN/SMBP的季节变化与此完全相反; ④添加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硝态氮、速效磷、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土壤pH和含水率,但是降低了土壤密度和铵态氮含量; ⑤相关性分析表明,SMBC含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pH、含水率(SMC)、硝态氮(NO-3-N)和速效磷(A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铵态氮(NH+4-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密度、全氮(TN)和总有机碳(TOC)相关性不显著(P≥0.05); SMBN与SMBP的含量表现较为一致,均与DOC、pH、SMC、NO-3-N、AP、T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NH+4-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密度和TOC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提升SMBC、SMBN、SMBP含量,并有效降低SMBC/SMBN、SMBC/SMBP和SMBN/SMBP,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对N、P养分的固持与周转,进而改善土壤对N、P养分的供应。研究还发现,研究区杨树人工林生长可能存在N、P养分限制现象。  相似文献   
84.
血乳酸生物传感器在新冠肺炎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已造成严重危害,对新冠肺炎进行快速诊断和实施精准治疗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对近年来血乳酸指标在肺炎临床中的应用及血乳酸生物传感器方法学进行了回顾,提出血乳酸水平或血乳酸清除率是新冠肺炎病情分层、治疗效果评估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POCT(即时检验)血乳酸生物传感器快捷、经济、可靠,可实现临床患者或个人(家庭)血乳酸快速和连续的检测,有利于新冠肺炎病情严重度分层和治疗效果评估,也可使患者及时识别自身状况,解除心理顾虑,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85.
为研究油层法微生物采油代谢产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及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储层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与微生物可利用物质含量的数学方程,分析微生物驱油机制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揭示微生物在储层中生长代谢有利驱油物质的能力。结果表明:利于驱油的代谢产物成分中氧原子数量较多,而储层流体中可供微生物利用以合成驱油物质的氧原子浓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含氧原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生物气体等的生成;以烃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采油难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油层中微生物可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消耗速率、流体的注入速度等均制约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量和生成范围。  相似文献   
86.
低渗透油藏多段塞微生物驱开发指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条件不同,微生物驱油体系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和油藏适应性也有所差别,需要合理的注入参数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通过模拟不同注入方式微生物驱油实验优化注入参数,在实验基础上综合运用前缘推进理论和经验回归方法,考虑微生物降低原油黏度以及影响油水相对渗透率等客观因素,建立一种将油井产能和含水变化规律结合的预测模型来预测微生物驱开发指标。微生物驱油实验表明,多段塞微生物驱较单一段塞微生物驱采收率可提高9.24%,见水时间能延长40.10%~40.14%,无水采收率提高18.44%;用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微生物吞吐开井后的产油量、增油量、产液量和含水率,单井预测误差小于10%,区块总体产液量和产油量预测误差均小于3%,含水率仅为0.25%。矿场试验采用五级段塞交替注入调剖用微生物与驱油用微生物,试验区含水上升率由8.1%下降至-4.3%,综合递减率由13.3%下降到4.4%,控水稳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7.
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还原五价钒并产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价钒(V(Ⅴ))具有较强的毒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本文采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以人工模拟的含钒废水作为阴极电子受体,实现了V(Ⅴ)的同步还原与产电。同时发现:较高的初始V(Ⅴ)质量浓度能够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但不利于V(Ⅴ)的去除;降低pH对功率密度和V(Ⅴ)的去除率都有利,但当pH低至2时,再减小pH,上述两指标没有显著提高。V(Ⅴ)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被还原为V(Ⅳ),后者可以通过调整pH而沉淀,从而实现了含钒废水的有效处理并回收电能与钒元素。  相似文献   
88.
以淀粉生产废水作为培养基,利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的一株成团泛菌生产微生物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具有絮凝能力的物质绝大部分存在于离心后的上清液中;该絮凝剂溶液在100℃下保持60min后絮凝率为93.23%;高岭土悬浊液pH值为4-9时,该絮凝剂的絮凝率均在90%以上;絮凝剂溶液在4℃和20℃存放120h后,絮凝率分别为92.70%和92.21%。这些说明该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经显色反应、紫外光谱分析可确定该絮凝剂主要含多糖,通过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得该絮凝剂中多糖含量为75.60%。  相似文献   
89.
棉塞和硅胶塞在微生物实验菌种的保存和培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验室中硅胶塞越来越多的取代的传统的棉塞的现象,为比较棉塞和硅胶塞对好氧性微生物培养及培养基制作过程中的差异,本文从棉塞和硅胶塞对培养基灭菌和干燥过程中差异、以霉菌培养为对象,比较了两种塞子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塞子在灭菌和表面水分干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霉菌培养生长差异较大,在棉塞中能更好的生长且孢子形成时间早些。  相似文献   
90.
利用16S rRNA克隆文库技术分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用不同激活剂对沾3区块油藏样品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对激活后样品进行乳化能力、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能力评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并开展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沾3区块油藏样品中含有2%的Geobacillus,该菌是沾3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中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发挥乳化功能的关键菌群;加入适宜的激活剂体系可以选择性激活该类细菌,使其成为优势菌;利用选择性激活Geobacillus的配方激活沾3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可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