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737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哈密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新疆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地区的健康哈密瓜植株组织中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得到252个菌株.经鉴定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及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对内生细菌数量测定表明,不同品种、组织及种植地,内生细菌的数量不同,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为3.15×103~2.01×105CFU/g鲜重;各组织中以种子中最多,平均含量在6.18×106CFU/g鲜重;其次为根,再次为叶片,茎和叶柄中较少;对分离菌株进行哈密瓜叶斑病和果斑病菌拮抗菌的筛选表明,252株内生细菌中有71个菌株对叶斑病菌有拮抗作用,占菌株总数的28.2%,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8mm;6.7%的菌株对果斑病菌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2.
柑桔内生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柑桔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两株内生拮抗细菌"重桔1号"和"元石45",制成细菌悬浮液, 25℃恒温水浴振荡培养72h, 喷雾于接有油菜菌核病菌的油菜成株叶片上,以喷灭菌水为对照. 结果表明,喷有"重桔1号"和"元石45"两株细菌的发酵液的叶片菌核病菌病斑比对照叶片病斑扩展明显减小,与对照相比其病斑面积平均少扩大值分别为9.75cm2和10.62cm2 , 两株细菌的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的绝对防治效果分别为19.5%和47.5%.  相似文献   
23.
调查了大理花甸坝地区几种栽培药物根际土中捕食线虫真菌,发现大黄、木香、半夏、川芎、草乌根际土中捕食线虫真菌的种类在各种植物中有一定变化,以大黄根际土中种类最多,最低的是半夏和木香。在5种植物中共发现捕食线虫真菌10种,其中以Arthrotrysoligospora和Arthrobotrysmusiformis,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Moncrosporumellipsosporum。  相似文献   
24.
INTRODUCTION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pulping is natural degradation of lignin by microorganism, such as white rot fungi.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the lignin in raw materials, mostly on woods. Those research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microorganism pretreatment as a prior proceeding of the mechanical pulping, for the rare possibility of pulping directly with the pretreatment by a microorganism. A series of reports showed that microorganism pretr…  相似文献   
25.
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大蜀山上采集了40余株木腐真菌,将其在含有α-萘酚的麸皮汁平板上分离纯化后,根据菌落周围产生紫色氧化圈的显著程度筛选出4株漆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将这4株真菌进行摇瓶培养,测定并比较它们所产漆酶的活性,得到一株产酶活力最高的菌株SY04.菌株SY04在液体培养3d后粗酶液漆酶活力为330U/mL,在对其漆酶粗酶液进行活性分析后发现,该菌所产漆酶在60℃下保温30min后,活性不受明显影响,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该菌所产漆酶具有较高的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的蛇足石杉植株体内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结果表明:从蛇足石杉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数目有所不同,茎部最多,有100株;其次叶部73株;根部最少,仅7株.经初步鉴定,这180株菌分属于13属,即交链孢属(Altern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球座菌属(Guignardia)、青霉属(Penicillium)、间座壳属(Diaporthe)、木霉属(Trichoderma)、茎点霉属(Phoma)、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轮枝孢属(Verticilliun)、组丝核菌属(Phacodium)、瓶梗青霉属(Paecilomyce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采用抑制率法对所分离到的菌株稀释十倍的发酵液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37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27株.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三种丛枝菌根(AM)真菌Glomus Aggregatum(G.a)、G.etunicatum(G.e)和G.intraradices(G.i)对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生长、矿质元素含量及干旱胁迫下几种生理指标的影响.3种AM真菌处理显著提高了主根长和地上部干重,菌根依赖性依次为G.a>G.i>G.e.G.a和G.e接种株根部P、K、Mg、Cu含量,G.i接种株根部P、Mg、Ca含量及G.e接种株根部C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G.a接种株地上部P、K、Mg、Ca和Zn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而G.e和G.i处理的地上部P、K、Mg、Ca和Cu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干旱胁迫4d时,G.a和G.e处理的地上部POD活性、G.a处理的地上部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干旱胁迫8 d时,各接种株的SOD和POD活性与对照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地上部脯氨酸含量,G.e和G.i处理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三种AM真菌以G.a接种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百喜草的生长及抗旱性,而G.e和G.i的效果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8.
从一酸奶样品中分离到两株丝状真菌N3、N9,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了N3、N9菌株的分类地位以及与其近缘种之间的生物系统学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3、N9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绒状茵落,菌丝体上具有担子茵所特有的锁状联合结构.ITS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3菌株与灰白侧耳(Pleurotus spodoleucus)同源性最高,N9菌株与佛罗里达侧耳(Pleurotus floridanus)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29.
报道了黎平自然保护区的木生真菌72种;其中食用菌22种,药用菌18种,木腐菌30种和毒菌2种。  相似文献   
30.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21-22):1255-1261
ABSTRAC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d mangrove crab Ucides occidentalis, we describe the zoea I phase using samples hatched from gravid females taken from the Guayas River Estuary of Ecuador. No other phases of this species’ larval development have been described.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developmental phase in U. occidentalis and its single congener U. cordatus that may be diagnostic include the number of segments in the pleon, the setation pattern of the basial endopodite of the maxillule, and, in maxillipeds I and II,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terminal plumose natatory set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