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44篇
系统科学   79篇
丛书文集   52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77篇
综合类   3261篇
自然研究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7 毫秒
991.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dehydration melting, melt morphology and fluid migration based on the dehydration melting experiments on natural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performed at the pressure of 1.0—1.4 GPa, and at the temperature of 770—1028℃.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ⅰ) most of melt tends to be distributed along mineral boundaries forming “melt film” even the amount of melt is less than 5 vol%; melt connectivity is controlled not only by melt topology but also by melt fraction; (ⅱ) dehydration melting involves a series of subprocesses including subsolidus dehydration reaction, fluid migration, vapor-present melting and vapor-absent melting; (ⅲ) experiments produce peraluminous granitic melt whose composi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High Himalayan leucogranites (HHLG) and the residual phase assemblage is Pl+Qz+ Gat+Bio+Opx± Cpx+Ilm/Rut± Kfs and can be comparable with granulites observed in Himalayas. The experiments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is one of source rocks of HHLG and dehydration mel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orm HHLG and the granulites. Additionally,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constraints on determining the P-T conditions of Himalayan crustal anatexis.  相似文献   
992.
提出了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是移动的这一命题并加以论证,以工业区域系统开放性、不平衡性为前提结合韦伯工业区位论导出工业区位的“弧形迁移”和“技术-区位效益空间波动”的概念。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中对次弯矩的考虑 ,文章阐述了在特殊布筋形式及高次超静定的井式梁结构中 ,次弯矩的形状、大小、正负均不同于一般连续梁和框架结构 ,次弯矩不再是对支座有利对跨中不利 ,次弯矩图在支座间也可能不是直线 ,指出了有关技术规程的局限  相似文献   
994.
邓志恒  陆春阳 《广西科学》2000,7(3):161-164
通过6根二次受力连续叠合梁和1根一次受力叠合梁及1根整浇梁的试验,研究二次受力叠合梁受力性能及内力重分布规律,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静液驱动二次调节扭矩加载装置解耦控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已经建立的二次调节扭矩加载实验装置中转速系统与转矩系统存在的耦合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解耦网络,并给出了网络构造全过程,该解耦物特点,是,转速系统和转矩系统的控制器可以单独设计,并且只需考虑无干扰的情形,这样控制器的可以相当简单;当控制器结构和参数变化时,相应改变网络对等部分即可,给出了考虑物理可实现性的仿真曲线,结果表明,该解耦网络实现了二次调节加载装置转速转矩间的动态近似完全解耦。  相似文献   
996.
通过二次调节扭矩加载装置数学模型研究 ,从硬件角度得出实验装置中二次调节转速系统和转矩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与检测信号的类型和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有关的结论 .将转矩转速传感器从液压马达和加载对象之间移至加载对象和负载泵之间可以极大地降低两系统间的耦合 ;如果将转矩转速传感器换成单一的转速传感器 ,而在负载泵变量油缸上安装位移传感器间接检测加载转矩 ,则两系统间的耦合作用可完全消除 .最后对比了两种硬件消耦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97.
贵州水城晚二叠世树皮体成烃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等方法,对贵州水城含树皮体煤中的主要组分——树皮体的生烃潜力、烃类组成特征、成烃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树皮体的生烃潜力(S1+S2)和氢指数(HI)都较高,分别为297.1和491mg/g;在高成熟条件下树皮体仍能生成大量烃类物质,其生烃高峰期集中在VR0为1.55%左右;烃类组成以轻质烃(凝析油或轻质油)占绝对优势,湿气次之,并且烯烃含量较高(此现象与开放体系热模拟有关);气态烃与液态烃演化规律相似,据此可以认为,气态烃很大一部分是由液态烃进一步裂解来的。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南海红树内生真菌No.1403次级代谢物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中国南海红树的内生真菌No.1403是由香港城市大学Vrijmoed教授等分离出来的。其发酵液粗提物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采用硅胶柱层析、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和X光结晶衍射等方法对该菌静置培养的发酵液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真菌No.1403能产生灰黄霉素A和多种醌类抗生素B,C,D及其它化合物,其中C未见文献报道,A的产量很高,约为20mg/L,本研究表明No.1403  相似文献   
999.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容量大、寿命长、无环境污染、使用安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器中。随着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也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必将对未来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也不断得到提高,容量更大、质量更轻、体积更小、厚度更薄、价格更低的锂离子电池将不断地被推向市场。作者分别对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当前应用及最新发展状况进行综述及评论。  相似文献   
1000.
介绍了锰酸锂废旧锂离子电池经放电处理后, 再对其进行拆解→活性物质剥离→酸溶→沉淀回收Mn、Li等工艺处理, 有效地回收了其中的锰和锂。实验结果表明:用2mol·L-1的HNO3+1mol·L-1的H2O2体系,在固液比为65g·L-1的情况下对经过600℃处理的锰酸锂进行酸溶效果最佳,LiMn2O4的溶解率为100%,锰的回收率达98%,所得Li2CO3沉淀纯度可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