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断块油藏典型井组特高含水期配产配注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断块油藏储层平面非均质严重,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复杂,平面动用不均衡。通过油水井合理的配产配注,可以改变不均衡的状况。针对断块油藏中一注两采井组和两注一采井组在特高含水期两注采井间动用不均衡的状况,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均衡驱替的标准,并在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情况下,开展了井组的配产配注优化研究,建立了不同非均质储层情况下,两种井组在给定的调控时间内达到均衡驱替的注水量或液量分配比例图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井组的注采调配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2.
由于高压低渗裂缝性储层导压能力较弱,关井后压力恢复缓慢,因此根据地层压力确定的压井液密度偏高、易造成储层污染,通过对储层压力恢复速度进行分析,确定出适用于不同压力恢复速度和施工周期的压井液密度,现场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油层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并为同类储层压井液密度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3.
油田经多年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压力增大,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利用目标岩心分析了粘土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高倍注水实验,研究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岩心8-2、岩心16-1经激光粒度测试分别定为含中砂质细砂岩、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粘土矿物含量分别为2.41%、2.57%;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核磁孔隙度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随注水倍数的增加,渗透率(水)波动式变化,前期降低幅度较大,后期出现短暂的上升后持续降低;注水前期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大孔隙中且岩心8-2的损害程度要大于岩心16-1;岩心的核磁二维谱中自由水信号变化规律与核磁T2谱中孔隙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一致。研究认为注水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作用,微粒以及胶结物中的粘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孔隙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渗透率(水)降低,所以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4.
为了确定注气压力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规律,结合矿场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注气压力方案,测试不同注气压力下的窜逸时间,得出注气压力与CO2窜逸速度、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速度、基质渗透率、裂缝大小及宽度是影响注入压力主要因素,合理的注入速度是控制注入压力的关键。注入速度越大,注入压力越大;裂缝越大,注入压力越低;基质渗透率越大,注入压力越小,在此基础上优选淀粉体系合理注入速度为0.2 mL/min。通过岩芯造缝模拟实验可知,气体的波及体积受储层裂缝影响严重,当级差大于1 000时,采出程度小于1%,优选了高强度凝胶体系为:淀粉4%+单体4%+交联剂0.05%+成胶控制剂0.18%,该凝胶体系强度高,成胶时间在8~20 h、性能稳定能够能够有效封堵住裂缝,封堵裂缝后采出程度可达19%,有效扩大了CO2驱的波及体积。  相似文献   
125.
叙利亚O油田Sh油藏是典型的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该油藏具有渗透率较低,原油黏度高的特点,国内外对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渗流特征的系统研究较少。为此,针对Sh油藏为例开展了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的渗流特征研究,采用非稳态法对比分析了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与高渗砂岩稠油油藏渗流特征差异性。应用"压差-流量"的方法进行驱替实验,测量了不同温度下地点压力梯度的变化特征。采用解析法计算了不同开采阶段温度剖面沿垂直水平井方向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启动压力梯度渗流模式;并通过在数值模拟中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对比研究了水平井热采与冷采的开发效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Sh油藏高黏原油呈假塑性流型特征,加热能够显著改善地下渗流能力、提高驱替效率,水平井渗流过程呈现变启动压力梯度深流模式,热采能够显著增加鞋油半径。研究为确定热采有效动用条件与界限、论证合理井网井距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6.
对任意入射角情况薄膜反射光的额外程差进行研究.利用菲涅耳公式,分析斜入射光束薄膜上下表面二反射光s、p电矢量分量的方向和振幅比,推导薄膜二反射光的s、p分量大小的比例关系式,引入振幅比值函数M,分析M随入射角i1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仅当入射角θ1接近0°时,薄膜上下表面相邻二反射光额外程差为λ/2或0;对于一般斜入射光束由于薄膜上下表面二反射光的s、p分量的比例不相等,二反射光的振动方向不平行,不存在一般涵义的额外程差.  相似文献   
127.
由于高效节能、成本低的优良特点,丛式井抽油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针对低渗透油藏油井供液不足的典型特征,基于对称平衡原理,进行了新型丛式井抽油机动力学分析和节能机理分析。在实际工况下,给出了新型丛式井抽油机理论结果分析和样机实际测试结果分析;并与异相抽油机的工作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抽油机采用对称平衡方式在低渗透油藏有较好的平衡效果;基于对称平衡原理的新型丛式井抽油机无需附加任何形式平衡重,减速器峰值扭矩大幅降低,减速器净扭矩曲线变化较为平缓,电动机装机功率与有效输出功率明显降低,载荷波动系数明显减小;适用于6口油井的新型丛式井抽油机样机和井数相同的异相机组相比,节能27%左右,装机功率降低至少37.5%,减速器额定净扭矩降低至少34%左右,重量降低至少约56%。对于低渗透油田,显示出比较显著的高效节能特性和较好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28.
针对低渗、特低渗油层开发难度大的难题,开展了低渗油层层内深度爆炸技术作用机理及试验研究.研发适合微小临界尺寸裂缝内爆炸的液态炸药,以满足在地层裂缝内稳定爆炸并使地层裂缝深处能产生新裂缝网络的油田增产新技术.介绍了该项技术的作用原理,结合岩石爆炸理论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液态炸药爆炸的临界尺寸等主要性能参数及...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对房屋加层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0.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挖掘"技术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不竭之源。从我国国情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势来看,加快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崛起战略,成功跨越"资源诅咒"、"中等收入"和"腐朽老化"三大陷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