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Neolith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Longdong area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a synthetic approach, investigating pollen, charcoal, and seed remains for two cultural layer sections and five flotation sites. Results show that Neolithic agriculture in the Longdong area had a simple organization and was dominated by the production of common mill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Yangshao age. After the late Yangshao age, Neolithic agriculture developed into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 dominated by both common and foxtail mille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soybeans. The production of foxtail millet gradually increased through the Neolithic period, reaching its highest point during the Qijia culture. Soybeans were first cultivated during the late Yangshao culture, approximately 5000 cal a BP. Rice production began no later than 4800 cal a BP, and continued to exist in the Qijia culture, approximately 4000 cal a BP.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Neolithic Longdong, specifically in the “Yuan”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developed as a shrub and grass dominated landscape. Vegetation in the river valleys was partly covered with Picea, Tusga, and Quercus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s. Agricultural activity during the Neolithic period caused an increase in farmland on the loess tableland and a de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shrub and grassland in the Longdong area. When farmlands were abandoned, vegetation recovered with Hippophae-, Rosaceae-, Ephedra-, and Leguminosae-dominated shrublands and Artemisia-dominated grasslands.  相似文献   
52.
受多期次构造应力场叠加转变的影响,迈陈凹陷东部断裂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平面上断裂走向在古新统和始新统以NE向为主,渐新统转变为EW和NEE向,剖面上以T4反射层(涠州组底)为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上下两套断裂系统继承与改造并存。针对这一问题,在地震、钻井岩心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正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迈陈凹陷东部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受控于NW向伸展应力场,以NE向断裂发育为主;晚始新世在NW向拉张的同时叠加了右旋剪切作用,近EW向断裂开始发育,部分早期发育的NE向断裂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53.
提出了贵州东部中小型城市的旅游动力转化模型。3S技术对模型中主导动力因子(信息网络动力因子、生态环境动力因子)的促进表现在: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实践;遥感技术支持下的自然旅游环境状况调查、分析、保护。  相似文献   
54.
用地震属性分析莫8井区J_1s_2~1砂体微相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属性分析和砂体微相划分在以往的储层研究中都是分开进行的,彼此间没有很好地结合,从而降低了储层砂体微相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作者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莫8井区为例,对储层各种地震属性参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利用属性特征进行了J1s21砂体微相的研究和刻画,划分了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55.
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了遍及全区的火山-侵入杂岩。作者根据区域火山-侵入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格局的研究成果,认为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不同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大陆板内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特征,构造变动和相应的岩浆活动是在中生代全球构造运动背景之下.亚洲大陆板块与南半球洋中脊体系和库拉-太平洋板块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乔灌草生态模式在准格尔煤田植被恢复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排土场植物被恢复试验研究为例,阐述了解决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方法和效果,通过大量的实地试验和观察分析筛选出了适宜于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该区露天矿排土场区域植被的植和种类和配置方法,指出:将乔灌草生态结构模式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应用于矿区植被重建,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矿区植被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介绍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的滇东地区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中新发现的遗迹化石娄型及新的化石层位,根据生物相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将本区划分为3个沉积相区和Skolithos,Cruziaua,Cuziaua-Zoophycus 3个遗迹相带,最后讨论了遗迹化石在划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并对每个层序的发育特征、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可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4个层序,分别对应于房身泡组、沙三段、沙一段沙二段和东营组。SⅡ层序水进体系域最大湖泛期沉积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系;SⅢ层序水进体系域最大湖泛面附近的浅湖相泥岩是最重要的区域盖层。良好的生储盖配置使SⅡ层序、SⅢ层序水进体系域的扇三角洲、滩坝及浊积扇砂体成为本区最佳勘探目标层。SⅡ层序高位体系域生储条件配置好,又有SⅢ层序区域盖层的整体封盖,油气聚集受局部盖层直接控制,可成为较有利的勘探目的层。SⅡ层序、SⅢ层序低位体系域的冲积扇、辫状河砂体体积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9.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是生态脆弱区,以雨养农业为主,作物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利用5个气象站近半个世纪的逐日气温与降水资料,使用墨西哥帽函数(MHF)小波、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研究了生长季内气候变化及温水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的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暖干与冷湿气候交替出现.生长季≥10℃积温的上升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增加幅度为每10年72℃;降水的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全年降水和生长季降水变化为每10年-17.2 mm和-13.7 mm.≥10℃的初终日有明显的提前和滞后性.≥10℃积温充足,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88%.生长季降水分配极不均衡,雨热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60.
在构造背景、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阜东斜坡带的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明显优于构造圈闭,并且岩性圈闭具有类型少,规模大,储层物性和盖层质量好,受单一沉积因素控制等特征.输导系统以砂体单一输导系统和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为主,成藏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带岩性圈闭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其中阜5井区岩性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