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CFRP-铝合金组合管Keiwitt网壳的弹塑性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铝合金组合管构成的Keiwitt网壳结构的弹塑性稳定性能,并与纯铝合金网壳进行对比。先通过组合管轴心受压的试验结果校验了有限元模型;再对CFRP-铝合金组合管构成的网壳进行全过程分析,其中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获得了极限承载力,并研究矢跨比、初始缺陷和非对称荷载分布等参数对网壳稳定性能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最后比较了组合管网壳与纯铝合金网壳的经济性。结果表明,组合管网壳的材料费用虽较高,但其承载力高,对几何缺陷和非对称荷载敏感性小,适合于建造大跨结构。  相似文献   
22.
单双层球面网壳结构的静力特性及其稳定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一工程实例,将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与双层抽空四角锥球面壳结构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型式,即单双层抽空四角锥球面壳结构,简要介绍了该网壳的设计过程,并采用全铰接模型分析了单双层网壳结构的承载力,应用Lanczos法求解了网壳结构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并运用柱面弧长法跟踪了结构的非线性平衡路径,同时考虑了初始几何缺陷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支座条件的线性及非线性屈曲特征,并得出一些结论,供工程界参考。  相似文献   
23.
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在强侧风作用下受电弓设备(受电弓和导流罩)对高速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通过风洞试验对强侧风下高速列车运行时的气动性能进行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侧滑角小于15°时,列车模型阻力系数随着侧滑角的增大而增加,当侧滑角为15°时,阻力系数出现拐点,拐点后阻力系数开始下降,其侧向力系数的绝对值和升力系数随着侧滑角的增大而增加;受电弓设备对头车的影响较小,但可使中车侧向力系数的绝对值及阻力系数明显增加,使尾车的阻力系数明显减小,而侧向力系数明显增加;受电弓设备中“浴盆”式导流罩对高速列车阻力系数的影响强于“挡板”式导流罩的影响,但对升力系数及侧向力系数的影响弱于“挡板”式导流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提出一种采用大长径比非球面整流罩的导引头光学系统,分别就其像差特性和像差校正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该系统整流罩的长径比为2,工作谱段为中红外波段,半视场角为30°,F数为2.设计结果表明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满足红外光学系统的成像要求.  相似文献   
25.
江浪穹隆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属九龙—木里铜锌多金属成矿带,江浪穹隆为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穹隆内发育多处矿点,找矿前景良好.在分析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地质依据和光谱前提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区矿化蚀变特征及蚀变矿物的特征光谱分别进行鉄化蚀变信息和泥化蚀变信息的提取,并结合前人的地质、物探、化探成果进行综合叠加分析,提出江浪穹隆成矿区的挖金沟—柏香林、打熊沟—黑牛洞、上海底—白崖子—笋叶林3个区域具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6.
浮顶在实际运行中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采用有限元计算并辅以模型试验的方法,对连续梁及网架浮顶在雨载作用下的强度破坏、屈曲失稳、浮顶沉没以及船舱漏水导致浮顶倾覆等强度和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种浮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专门的有限元求解方案和模型试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商业软件AN SY S的二次开发功能,研制出了浮顶模拟分析专用程序。对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二者吻合较好,并验证了该浮顶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7.
建立了考虑和不考虑上覆膜影响的两个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结构的模态分析以及风振响应的频域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脉动风振位移响应根方差.结果表明:参振模态的适宜取值随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对于跨度100m以上的类似索穹顶结构,建议所选的参振模态数不小于450;CSM体系索、立杆节点的动位移根方差小于CS体系;CSM体系中膜面的耗能作用不可忽略;在风荷载作用下,CSM体系的脉动风能大部分由膜面耗散;对于跨度较大的索穹顶结构,顶部索膜结构对整体结构的风振响应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张云杰  高广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0):4876-4879,4920
地震易损性分析对空间结构等重要结构的风险评估以及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了不考虑下部支撑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理论易损性曲线建立方法及其基本步骤,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将各种结构参数进行Monte-Carlo模拟,并随机选取80条地震记录组成了80个结构样本对,用Abaqus软件对每个样本进行了考虑材料损伤累积的增量动力分析,得到了其地震易损性曲线。  相似文献   
29.
The Ramba gneiss dome, one of th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s, is composed of three tectono-lithologic units separated by an upper and a lower detachment fault. Low-grade metamorphic Tethyan Himalayan sedimentary sequence formed the upper unit above the brittle upper detachment fault. Mylonitic gneiss and a leucogranite pluton made up the lower unit beneath the ductile lower detachment fault. Mylonitic middle-grade garnet-, staurolite- and andalusite-schist constituted the middle unit between the two faults, which may be that the basal part of the upper unit experienced detachment shear. The Ramba dome underwent three episodes of deformation in its tectonic evolution. The first episode was a top-down-to-north-northwest sliding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The second episode was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related to a east west extension, which resulted in a unique top-down-to-east kinematics and the major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dome. The third episode was a collapse sliding toward the outsides of the dome. The Ramba gneiss dome is possibly a result of the east-west extension and magmatic diapir. The lower detachment fault is probably the main detachment fault separating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from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during the eas-west extension in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episode. The diapir of the leucogranite pluton formed the doming shape of the Ramba gneiss dome. This pluton intruded in the core of the dome in a late stage of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and its Ar-Ar cooling ages are about 6 My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of the dome happened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east west extension represented by the nort-south trending rifts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Himalaya and southern Tibet.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Ramba gneiss dome should be related to this east west extension.  相似文献   
30.
本井田构造线主要走向为北东和北北西两组。它们的反接复合形成了大量轴向辗转弯曲的宽缓皱及走向辗转弯曲、力学性质复杂和位移方式多变的断裂构造。井田经历的构造演化为纬向系-先北西西系-中新华夏系-后北西西系-北北西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