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研究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61.
本文介绍了多弧离子镀用于不锈钢钟表表面镀TiN薄膜的工艺过程和主要参数,以及镀TiN薄膜钟表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检测结果,并通过实例说明镀膜工件所具备的各项优点,对影响镀膜工件质量和使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彩叶桂叶片发育过程中叶色表型与色素成分的关系。【方法】以彩叶桂品种‘虔南桂妃’(Osmanthus fragrans‘Qiannan Guifei’)5个发育时期(S1—S5)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选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和色差仪测量其叶色表型,同时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对5个时期的叶片进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Triple-TOF/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叶片中类黄酮成分与含量,进一步分析了叶色与各色素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叶片不断发育,彩叶桂叶片颜色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由红转黄(S1—S3),第2个阶段由黄转绿(S3—S5)。叶片颜色参数明度L*值和蓝度b*值先增加后下降,而红a*值和彩度C*值则呈下降趋势。在叶片中共鉴定出了8种类黄酮,包括1种花青素(Cy3R)、3种黄酮(Ap7G、Ap7R和vicenin-2)以及4种黄酮醇(Km3R、Km7G、Km3G7R、Qu3R)。定量分析发现:叶绿素和类胡萝...  相似文献   
63.
物质颜色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的颜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数学中也经常接触无机物的颜色。本文对物质颜色的产生、特点,物质颜色与结构的关系以及无机物颜色的规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4.
平面彩虹全息图色编码的一种新方法高斐1卢永智1金轶峰2(1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西安710062;2渭南师范专科学校物理学系,陕西渭南714000;第一作者,男,29岁,硕士)彩虹全息术是本顿(Benton)于1969年提出来的.它可用白光再现,得到...  相似文献   
65.
本文研究了基罗丹明B-铌钼杂多酸-聚乙烯醇体系的新高灵敏显色反应,在0.025-0.18mol/L硫酸溶液中,铌与酸铵形成铌钼杂多酸络合物,在聚乙烯醇存在下,在1.44-2.16mol/L硫酸介质中,铌钼杂多酸与丁基罗丹明B(BRB)形成离子缔合物,缔合物的最大吸收在58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值为1.9×10^6,铌量在0-18ug/25ml符合比耳定律,用平衡移动法确定缔合物的摩尔比为Nb(V):BRB=1:3,可能的化学式为BRB3+,[NbMo12O40^3-],所提出的方法经合金钢和某些矿物中痕量铌的测定验证,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66.
用1-氨基蒽醌、1,4-二氨基蒽醌、1,5-二氨基蒽醌、1,5-二氨基-4,8-二羟基蒽醌与对烷氧基苯甲酰氯反应,合成了17个对-(烷氧基苯甲酰胺基)蒽醌型负性的二色性染料。用1,5-二氯蒽醌、1,4,5,8-四氯蒽醌与正辛胺、正壬胺反应,合成了3个烷氨基蒽醌型负性的二色性染料。其中有14个是新的化合物。同时测定了染料分子在液晶中的有序参数,讨论了负的二色性染料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颜色词的分类及特点入手,研究它的国际共性、民族个性以及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颜色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是不可缺少的有力修辞手段,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合于智能机器人的新的颜色识别方法以及根据该方法所研制的一套颜色识别系统,同时给出了初步的实验数据。该方法采用了先进的CCD图像传感器,并且利用了着色物体表面的色功率谱的积分来进行颜色识别。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9.
Psychologis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discipline were much concerned with the stimulus-error. Roughly, this is the problem encountered in introspective experiments when subjects are liable to frame their perceptual reports in terms of what they know of the stimulus, instead of just drawing on their perceptual experiences as they are supposedly felt. “Introspectionist” psychologist E. B. Titchener and his student E. G. Boring both argu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at the stimulus-error is a serious methodological pit-fall. While many of the theoretical suppositions motivating Titchener and Boring have been unfashionable since the rise of behaviourism, the stimulus-error brings our attention to one matter of perennial importance to psychophysics and the 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This is the fact that subjects are liable to give different kinds of perceptual reports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stimulus. I discuss attempts to control for variable reports in recent experimental work on colour and lightness constancy, and the disputes that have arisen over which kinds of reports are legitimate. Som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sts do warn us against a stimulus-error, even though they do not use this terminology. I argue that concern over the stimulus-error is diagnostic of psychologists' deep theoretical commitments, such as their conception of sensation, or their demarcation of perception from cognition. I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relevance of this debate to current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