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50篇
教育与普及   4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0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Knowledge of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acing Quaternary paleoclimatic studies and estimating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is difficult,especially changes such as seasonal length on glacial-interglacial timescales.The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from seasonal land snail shells provides the potential to reveal seasonal climatic features.Two modern land snail species,cold-aridiphilous Pupilla aeoli and thermo-humidiphilous Punctum orphana,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in 18 localities across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spanning 11 degrees of longitude and covering a range of 1000 km2.The duration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temperature ≥10℃) was shorter(202 ± 6 d) in the eastern Loess Plateau compared with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162 ±7 d).The δ13C of P.aeoli shells was ?9.1‰ to ?4.7‰ and ?5.0‰ to 0.3‰ for δ18O.For P.orphana,the δ13C ranged from ?9.1‰ to ?1.9‰ and ?8.9‰ to ?2.9‰ for δ18O.Both the δ13C and δ18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nail species were reduce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2.8‰ to 0.2 ± 1.1‰ for δ13C and 4.7‰ to 2.9 ± 1.3‰ for δ18O).These isotopic differences rough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 in the growing season length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Loess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duration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 shortens by 15 d or 19 d if the difference decreases by 1‰ in δ13C or δ18O,respectively.Thus,the difference in δ13C and δ18O between both snail species can be used to reveal the length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 in the past.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the length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s from the Xifeng region during the last 75 ka was reconstructed.During the mid-Holocene(8-3 ka),the mean isotopic difference from both snail species reached maximum values of 2.6 ± 0.7‰ and 2.1 ± 1.4‰ for δ13C and δ18O,respectively.This was followed by MIS 3 that ranged from 2.5 ± 0.4‰ for δ13C and 1.6 ± 0.8‰ for δ18O.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hanged by only 0.2‰ and 0.4‰ for δ13C and δ18O,respectively.Therefore,we estimate that the duration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s to be ~200 ± 10 d during the mid-Holocene,190 ± 6 d in MIS 3 and 160 ± 3 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相似文献   
122.
以"5.12"地震重灾县———青川县(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产生崩塌及影响其稳定性的9个因素为评价因子,将崩塌危险度分为无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4个等级,建立了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崩塌危险度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崩塌灾害点进行评价,将此评价结果与经典灰色聚类法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崩塌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得的评价结果比经典灰色聚类法所得的评级结果更接近于现场专家勘查结果。由此可见,采用这种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评价模型对崩塌危险度进行快速、科学、有效地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3.
软岩耐崩解和室内浸水崩解试验方法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软岩的崩解性是我国西南地区岩土工程较为关注的岩石特性之一。通过室内浸水崩解和耐崩解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的差异分析,根据耐崩解指数将软岩的崩解强度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崩解机制则决定了试样崩解的强弱;但对于同一岩样,室内浸水崩解程度弱于耐崩解试验;而试验条件的不同则决定了试验产物颗粒分布的差异,且对于不同崩解程度的岩样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强崩解和弱崩解岩样在两种试验方法中所得颗粒分布情况相差较大,且强崩解岩样室内浸水崩解试验所得颗粒分布不均匀;而弱崩解岩样耐崩解试验所得颗粒分布不均匀;而中崩解岩样崩解产物在两种试验方法所得颗粒分布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24.
空化水射流的化学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综述超声空化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空化水射流中的微空泡溃灭时瞬时局部高温、高压产生的特殊的物理环境引发的复杂的化学效应:直接热分解、自由基的氧化和超临界水氧化;划分了空泡溃灭时化学反应区域;分析了空化水射流化学效应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5.
为研究带梁式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及变形程度,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本结构的三维模型,基于备用荷载路径法,以某带梁式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失效工况分别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初始破坏后剩余结构的节点位移、内力机制及内力重分布过程.结果表明:根据各个工况下对失效点变形情况可得底层位移大于转换层位移;同层不同位置柱的对应位移大小依次为角柱、内柱、长边中柱、短边中柱;承重柱失效后其相邻构件的不平衡内力分担情况遵循"就近原则".  相似文献   
126.
DST测试期间,为了完成测试任务,通常通过油套环空加压的方式来控制井下不同目的的测试工具。对于高温高压高产井,由于地层压力高,环空使用的液体的密度可能比较高,而测试管柱内,液体组分比较复杂不能简单的使用原油的密度进行计算。为了防止测试管柱的挤毁,文中提出了使用不同油嘴下的井口压力值,测试产量,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口压力以及流体性质计算测试期间井底流压,测试管柱内外压,以及防止测试管柱被挤毁而需要施加的最小的井口回压的计算公式。通过使用A油田2口井的DST的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公式的精度可以满足现场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7.
基于RS和GIS支持,利用潜力递减法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特征,采用气候理论潜力为目标进行作物生态潜力预测。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中,光合生产潜力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土壤生产潜力则南部高于北部;1985—2010年,研究区内作物生产潜力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土壤生产潜力损失量分别为16 670.19、8 579.06、3 185.58、1 147.98 t,各占其对应级别潜力总量的2.37%、2.33%、2.33%、1.92%;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研究时段内区域作物生产潜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建设用地扩张造成的生产潜力损失约占农用地生态潜力损失量的50%;黄土台塬区的农用地的气候理论水平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8.
兰州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界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完善,不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二元结构本构模型分析和采动厚湿陷性黄土破坏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探讨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处理措施。根据黄土湿陷性的特点,依托兰州新区市政道路的工程地质情况,分析判定了黄土的湿陷等级和处理深度,总结归纳了本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各种方案,即在一般黄土地区路段,预防为主,防止路基俩侧积水,对积水洼地和地表裂缝进行填平、夯实,道路两侧排水沟渠进行防渗加固。在重要路段,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案加以处理:换填灰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孔内深层强夯法,详细介绍了这几种方法的加固机理、适用的情况、检测方法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讲述,并对灰土换填法灰土衰减机理的分析引申到工程的检测评定指标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有机合理叠加。根据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新区市政道路工程对各级湿陷性黄土采用了路床灰土换填及灰土底面以下翻挖重新压实或冲击碾压的有机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案,达到了资源整合经济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9.
晋西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为背景,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植被(乔木类小叶杨林、灌木类沙棘林和柠条、油松-小叶杨混交地及撂荒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对5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6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不同类型植被的平均土壤水分含量高低依次为撂荒地油松-小叶杨混交林沙棘林柠条小叶杨,且总体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恒定的变化趋势;其中乔、灌木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50 cm~220 cm之间,而撂荒地在320 cm处出现最大值,5种植被类型的最小值大都出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最后,根据不同植被的土壤水分分布分层的定量分析,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 cm~200 cm)、次活跃层(200 cm~300 cm)和相对稳定层(300 cm~600cm)。因此,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在进行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依据因地适宜原则,实行乔-草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30.
泡沫填充波纹夹芯梁的面内压缩破坏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波纹夹芯结构作为高铁车厢或油罐车罐体容器外壳在面内压缩载荷下的结构稳定性,提出了在波纹芯体空隙中填充聚酯泡沫的设想,理论研究了泡沫填充波纹夹芯梁的面内压缩破坏行为,同时对面内压缩破坏进行了数值有限元验证。泡沫填充波纹夹芯梁面内压缩下的主要破坏模式为宏观弹塑性屈曲、面板弹塑性起皱2种模式。结合宏观尺度上芯体的均匀化等效弹性常数,建立宏观屈曲破坏的理论模型;将泡沫等效为Winkler弹性基,建立面板起皱破坏的理论模型。对304不锈钢波纹夹芯板和Rohacell 51泡沫填充材料,构建结构的破坏模式图,有限元计算结果从破坏模式和临界载荷2个方面验证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泡沫填充波纹夹芯结构进行质量最小优化设计,获得结构的最优化几何尺寸。综合考虑承载、能量吸收、减振、隔热等多功能特性,相较于空心波纹夹芯结构和金字塔点阵夹芯结构,泡沫填充波纹复合结构具有潜在的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