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平面研究的最近进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综合评述最近世界海平面研究的进展,主要概括为:(1)海平面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发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即与海平面上升有关。(2)海平面变化的观测应用了一些新技术,如卫星雷达测高、GPS等。(3)对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的Bruun定律提出若干补充和修正意见。(4)比较详细地研究和监测了滩涂(湿地)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5)比较阐明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6)分析了各国防治平面上升造成的灾害的  相似文献   
42.
根据元坝地区内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结合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标志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飞仙关组一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陆棚沉积;飞仙关组二段为海退期产物,以台内、台缘鲕粒滩沉积为特征;在飞仙关组三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飞仙关组四段为海退期蒸发台地。在研究区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内、台缘鲕粒滩,应为主要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43.
付湾—张厂地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中部,由于正向构造不明显、断块构造发育、砂岩岩性较为发育,具有潜在隐蔽油气藏的聚集条件。以核三段 IV—VI 油组为例,从岩芯、测井、粒度等资料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砂坝微相沉积特征分析及平面相、剖面相展布规律分析,进一步建立了滩坝沉积模式。研究发现:(1)本区砂坝微相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测井曲线为宽指型和反旋回漏斗型;粒度概率曲线多为滚动组分不发育的两段式;沉积构造以波状和交错层理为主;沉积相序列主要为反相序;滩、坝共生,发育部位一致性强。(2)砂坝微相在 IV—VI 油组均有发育,IV 油组发育规模最大;滩微相在 V 油组局部井发育,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44.
采用样地调查法于2012年7月对马銮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根据游憩资源开发的程度及游憩人数,将研究区域分为重度游憩利用区与轻度游憩利用区。结果表明:马銮湾重度游憩利用区与轻度游憩利用区采样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都为4种,其中环节动物1种(长吻吻沙蚕(Glycera chirori))、节肢动物1种(弯螯活额寄居蟹(Diogenes deflectomanus))、软体动物2种(斧蛤(Donax variabilis)、鲳螺(Umbonium vestiarium))。受游憩活动的影响,游憩强度越大,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就越小;轻度游憩利用区中低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重度游憩利用区;从垂直分布看,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及生物量从中潮区至低潮区呈下降趋势;两个区域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分析认为,游憩干扰是造成沙滩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以河滩地为对照,对湖北黄州李家洲林场内4种典型抑螺防病林的气温、土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的日变化动态以及表层(0~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特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由河滩地到农林群落的建立,与对照比较,林分内气温、土壤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变小.其中,日均气温降低2.75℃,日较差值降低3.20℃;除已收割农作物的林分,地表土壤温度降幅大于深层土壤,两个层次日均土壤温度降低1.01℃;林分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升高,变幅减小,日均值升高12.74℃;林龄越大,林农间种格局的林分内表层土壤含水量越低.随着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林内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方向变化,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46.
为了提高人体的运动舒适性,测量了常规女子沙滩排球服装的压力分布,研究了沙滩排球运动生物力学.结合款式和面料,根据各部位不同压力,设计了新款女子沙滩排球服装.采用基于Lahview虚拟仪器技术的压力测量系统进行人体着装实验,分析了改进后服装的压力舒适性.穿着改进后的服装时,人体各测量部位压力大小顺序为肩部<背部<腋下<腹部<胸部<臀部<胯部.新款女子沙滩排球服的压力舒适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部位压力均符合人体生理要求.  相似文献   
47.
根据沙滩排球运动的特点,分析了本项目对运动员比赛临场应变能力的需求,并从运动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结合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沙排运动员比赛临场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48.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江苏沿海地区200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a)2000—2017年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江苏省围垦土地面积107 420.0 hm2,年均围垦面积6 318.8 hm2,全省平均岸线围垦强度为7.11 hm2/(a·km)。(b)连云港市围垦强度最低,大部分耕地、林地与水体转化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盐城市海岸线长度最长,围垦面积最大,整体利用格局向海岸方向迁移,耕地、未利用土地等面积略有下降;南通市围垦强度最大,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城镇面积增加。(c)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江苏沿海围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9.
在对朱家尖岛南沙海滩的沉积环境、动力条件、地形地貌进行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波能流公式对海岸的沿岸泥沙运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滩沉积物以沙为主,物质来源主要是邻近的海岸基岩风化侵蚀产物;受海岸波浪、潮汐、潮流等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海滩剖面地形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侵蚀、冬季淤积;海滩东侧侵蚀、西部淤积的年际变化特点与沿岸输沙密切相关;沿岸输沙计算结果显示各岸段沿岸净输沙量平均值介于43.85×103~172.77×103 m3/a;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主要由ESE、SE向的入射波所致,自南向北的沿岸输沙由S向入射波所致,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对海滩影响的情况下,沿岸输沙在海滩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0.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滩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芯及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发育介壳灰岩、含泥质介壳灰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等3种岩石类型,为浅湖-半深湖环境介壳滩不同微相的沉积产物。测井及地震相综合分析认为,介壳滩中可进一步识别出滩主体、滩翼及滩前斜坡等几种微相,这几种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古地貌控制:滩主体分布在水下隆起区;滩翼分布于水下隆起周缘;滩前斜坡主要分布于水下隆起区与沉积中心之间的过渡环境。介壳滩在纵向上的演化和迁移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控制,湖平面上升期,介壳滩由湖盆中心的低隆起区向湖盆周缘隆起区迁移;而在湖平面下降期,介壳滩又逐渐由湖盆周缘隆起区向湖盆中心低隆起区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