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10篇
系统科学   268篇
丛书文集   69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022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8,43(5):353-353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Chinese people were aware of the transmitted sensations by the application of needles on the body surface. This practice is called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had been recorded and transcribed in writings and in drawings, until finally the acupoints were inscribed onto a bronze statue. The bronze statue was called the Meridian Figure. Deeply embodied in the bronze statue is a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prism representation of the humans body. This concept was a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ancient China. The author traces the history of Meridian science describ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rms. Then he explores a clear analogy of the meridian pathway (MP) phenomenon. In a model system, by using a simple segmental in vertebrate, certain parallels can be demonstrated with the meridian concept. For example, the author demonstrated a clear correlation rule among the central mechano-sensory chann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onal discrimination in individual nerve cells from different receptive field input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MP phenomenon is an objective neurobiological response.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MP is a bi-directional pathway along which a positional message signal is transmitted. This phenomenon is evoked by physical stimulation, transmitted linearly across the human body segments, and is perceived by the brain. The MP consists of low resistance paths, is connected by the liquid media contained in the apposite membranous structure. At the cellular level, the regulation functions of MP must pass through along this low resistance path. Two aspects of the modern Meridian research are the func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rcellular liquid modulation at the nanometer level.  相似文献   
22.
利用多属性效用理论来分析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状况,根据专业的需求状况对专业进行排序。结果表明,该判定方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23.
终周期双峰映射拓扑熵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符号动力学的揉理论,讨论双峰映射拓扑熵的计算.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终周期揉序列对,给出了决定其拓扑熵的揉行列式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24.
介绍粗糙集基础上的属性分类系统的构造,给出一种数据挖掘中新的分类方法:从初始的数据信息出发,依次构造约简属性集,并对其使用Bayes判别法进行基于属性的分类。最后给出了实例,验证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
用一种非对称零标架研究了Vaidya-Bonner-de Sitter黑洞的Dirac方程,对所得方程的各项系数进行了讨论,得出了黑体谱、Hawking温度与视界表面引力.  相似文献   
26.
北京-郑州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研究运输通道内客流变化规律,结合北京郑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运用简单抽样方法确定样本抽样率和样本容量,对通道内不同运输方式旅客出行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行旅客中企管人员最多;月收入小于1 000元的旅客主要选择公路出行,高于2 000元的旅客主要选择民航出行,介于二者之间的旅客多选择铁路出行;旅客多以出差、经商和探亲为出行目的;在小于300 km的出行距离内,公路占绝对优势;在300~1 500 km内,铁路优势明显;服务属性中,旅客最为关心的是安全,最不满意的是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27.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复方拆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其主要思想就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和分类规则.因此,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复方拆方,将有助于从复方配伍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本质上去深入而确切地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的量化研究,从而改变药味与药效之间的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28.
基于克隆选择的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免疫克隆选择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将属性集合的分类近似质量作为进化目标,利用免疫反应的分布性特点通过局部并行搜索实现全局优化,并采用抗体更新和亲和力抑制手段来维持群体的多样性,保证了各抗体局部优化解的稳定性,从而获得了多个优化约简集合,通过机械故障诊断数据的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多个符合分类质量要求的属性约简集合,因此满足了设备故障诊断的特征优化选择要求。  相似文献   
29.
基于可辨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都是从信息系统中直接求得约简,提出了分两步求得约简,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mn^2),第一步计算出近似约简,第二步去掉其中的冗余属性。改变了过去人们认为基于可辨矩阵的特征选择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不低于O(m^2n^2)的观点(其中m为数据集中特征/属性的个数,n为数据集中样本的个数)。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0.
可辨识矩阵是粗集理论中可以标识决策属性和条件属性之间关系的矩阵。根据数据库的动态建立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粗集理论中的可辨识矩阵的动态属性约简算法,利用数据的动态性和可辨识矩阵的特性对己有的属性约简进行修正,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这种算法的有效性,该算法极大地节省了计算量,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