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4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46篇
系统科学   215篇
丛书文集   122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44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6382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传统的分时电价环境下,居民用户大量负荷转移至低电价时段,形成新的负荷高峰。为了缓解这一状况,提出了居民用户参与电网调峰的激励机制。以用户最小用电成本为目标函数,对家庭用电设备进行分类并建立数学模型;考虑调峰功率约束和补偿费用约束,运用改进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并通过用户响应次数、响应功率等4个指标对每轮次参与调峰的用户进行优先级排序,最终确定参与调峰的用户名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能够降低用户用电成本,减小系统的峰谷差。所提方法能够引导用户有序参与电网调峰,实现用户用电策略的优化。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黏性土地基上静压桩贯入及承载特性,通过在桩身安装光纤光栅(FBG)以及在桩顶安装温度自补偿传感器,对双壁开口模型管桩的沉桩和单桩承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压桩力、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桩端阻力为沉桩过程的主要阻力,沉桩结束时占比为66.7%。相比于外管,内管桩侧摩阻力和桩身轴力均较小。荷载-位移曲线为陡降型,最大沉降为47.72 mm,极限荷载为6.3 kN,是沉桩终压力的2.48倍。试桩内管桩身轴力在土塞高度范围内以及外管桩身轴力在桩长范围内随着桩身埋深逐渐减小。内管桩侧摩阻力仅在土塞高度的范围内随着深度逐渐增加;外管桩侧摩阻力在荷载小于7.0 kN时,随着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桩顶荷载达到7.0 kN时,随着深度逐渐增大。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桩端阻力占桩顶荷载的比例为53.6%~65.1%,表现出了较好的端承桩性状。研究结果对双壁开口管桩内外管贯入及承载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某些发达城市因负荷波动大而导致的长期电力负荷预测精度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线性聚类(data-driven linear clustering,DLC)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l moving average,ARIMA)预测方法。首先,利用线性特征作为聚类标准对每年的大型变电站负荷数据集进行预处理;然后,对得到的每个子序列构建最优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以预测其相应的未来负荷;最后,汇总所有的模型预测结果从而获得电力系统长期负荷预测结果。从误差分析和应用结果可知,理论和实践都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在保证建模精度的同时能够降低随机预测误差,从而获得更稳定、更精准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迅速,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传统单桩基础受荷负担加重,故以单桩基础和安装在桩体外围的桶型基础(摩擦轮)组合而成的复合桩基础被逐渐采用,以保证风机服役期间的安全稳定。为研究复合桩基础承载性能,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复合桩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研究,分析其相较于传统单桩基础的承载力优势,并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相同受荷情况下,复合桩基础由于摩擦轮的存在,桩身泥面处位移和桩身弯矩均大幅减小,水平承载能力明显优于单桩基础;复合桩基础中摩擦轮直径和高度对其水平承载能力影响较明显,但其厚度对复合桩基础水平承载能力影响有限。可见复合桩基础承载能力明显优于单桩。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簇首选择开销大,靠近汇聚节点(Sink)的簇首容易负载过重,且路由需经多跳才能至Sink而导致时延大等问题,提出充分考虑簇首负载均衡的路由协议;采用多Sink节点来构建网络,运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对网络进行梯度分簇,使用移动传感节点在簇首和Sink之间转发数据;仿真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案能有效地均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簇首负载,从而降低网络传输时延与能耗,提高网络生存周期;对于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单点失效及网络能耗高等问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点荷载试验可以在施工现场简便快捷地获取岩石强度,但现有的点荷载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经验换算公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岩性的岩石中难以具有普适性。本文以向家湾隧道三叠系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点荷载与单轴抗压对比试验;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形状岩块在点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从理论上印证了点荷载试验在不同形状的岩块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兴山地区三叠系灰岩的点荷载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经验换算公式,并以此为依据对向家湾隧道试验段灰岩围岩进行了亚分级,为今后具有相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7.
纯钨及氧化物弥散强化钨合金对瞬态热负载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强脉冲离子束(IPIB)实验装置, 研究了纯钨以及两种氧化物弥散强化的钨合金WL10和WYT对脉冲热负载的响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观测了IPIB辐照带来的表面形貌和成分分布的变化及其与辐照脉冲次数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 在ELM瞬态热冲击下纯钨表现的性能最好。从热负荷的耐受性角度看, 不推荐WL10和WYT作为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深入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扩散和输送特征, 利用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46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的全年逐时气象数据和探空资料, 对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并整理, 使用Calmet模式诊断出逐时气象场。利用逐时风场和72小时轨迹, 对该地区的扩散类型进行分类(系统大风型、弱背景影响型和局地环流型), 并依此对该地区的流动状况进行分析。还根据季节和分类结果对扩散路径进行简单的分类, 并依此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输送路径以及影响范围。分析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输送特征具有明显的季风性以及海陆风特征; 该地区春季和冬季的大气输送和扩散能力较好, 夏季次之, 秋季最差; 大气输送轨迹随季节变化明显, 并且在不同的扩散类型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了一种基于处理时间的Map/Reduce动态均衡调度算法.在该算法中,为参与计算的各节点建立处理总时间指标;当节点的子任务返回时动态更新当前节点的处理时间,并按照最小处理总时间来选择子任务处理的节点.实验证明:该算法不仅减少了节点与云中心服务器的负载信息传递,而且充分利用了各计算节点的处理能力,提高了Map/Reduce调度效率,对于提升云计算服务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采动应力作用软岩煤巷泥质复合顶板稳定态势,以高家梁矿20307工作面皮带煤巷为例,通过岩体微观结构特性分析和钻孔窥视仪对煤巷松动圈探测,确定泥质顶板煤巷为应力扩容膨胀型复合地质软岩,变形破坏力学机制为复合型ⅠABBDDA机制,提出锚网索带注的耦合支护对策机制,利用FLAC3D对采用耦合支护对策后泥质复合顶板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采用现场监测煤巷变形的方法并将两者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软岩煤巷泥质复合顶板稳定性得到有效控制,验证了应力扩容膨胀复合型破坏机理的正确性和耦合支护对策的有效性,为相似地质条件软岩煤巷支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