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3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31.
32.
利用绿色环保的碱-尿素-水溶剂体系制备纤维素溶液,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纤维素微球,并通过原位复合法工艺对纤维素微球进行纳米磁性功能化负载。结果表明,随着油水比不断增大,微球粒径逐渐减小,制备的再生纤维素微球比表面积超过30 m2/g,孔度超过90%,吸水性强,含水率超过85%。通过FTIR、XRD和SEM研究发现原位复合法可成功地生成Fe3O4纳米粒子,并在纤维素微球中形成有效负载,且制备的纤维复合微球保留了良好的球形结构和多孔性,并具有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33.
在环已烷中采用反相悬浮法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CTS)改性微球,通过SEM,IR初步检测CTS微球结构,研究了其对苯酚模拟废水的吸附性能,包括对不同苯酚浓度废水的吸附,以及时间、pH值等对微球吸附苯酚废水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为25℃,pH值为5时,微球在苯酚废水中吸附仅15 min达到平衡,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为物理吸附;CTS微球的溶胀性较小,耐酸碱性能增强,吸附性能优于CTS.  相似文献   
34.
将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在碱催化下水解共缩聚,制备了窄分散的聚氨丙基/苯基倍半硅氧烷(PAPSQ)微球.采用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研究了APS/PTES摩尔比、水/硅摩尔比、共溶剂、四甲基氢氧化铵(TMAOH)浓度和单体总浓度等反应条件对PAPSQ微球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并对PAPSQ微球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PS/PTES摩尔比为1/4、水硅摩尔比为50、TMAOH浓度为0.025 mol/L、单体总浓度为0.25 mol/L、以乙醇为共溶剂时,PAPSQ微球粒径在0.7~1.0μm之间,呈窄分散性;以氨水为催化剂、异丙醇为共溶剂时,产物微球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较宽;较低的水硅摩尔比和TMAOH浓度下,只形成部分球形粒子;两单体总浓度过高时,难以形成微球.  相似文献   
35.
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和苯乙烯(St)为单体,在系列二元混合溶剂中用沉淀聚合法探讨制备P(PETA St)微球的实验条件.选择不同溶剂,调整两种溶剂的体积比来改变其三维溶度参数,并对制备的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结果发现:以甲醇和乙醇或者甲醇和乙酸乙酯为二元混合溶剂时,只有当混合溶剂的极性溶度参数δp和氢键溶度参数δh的值分别在8.8~12.3 MPa1/2和17.0 ~22.3 MPa1/2之间时才能形成微球,而混合溶剂的色散溶度参数δd变化不大;以水和丙酮为混合溶剂时δp和δh的值分别在11.5~16.0 MPa1/2和14.1~42.4 MPa1/2范围内时,可以获得形貌较规则的P(PETA -St)微球.由此推断,P(PETA -St)微球的形态主要由混合溶剂的δp和δh值决定.  相似文献   
36.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阶段,调剖堵水已成为降低含水率、实现老油田稳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的调剖只能实现近井地带的调剖,而且对温度和矿化度都有一定的的限制。针对中原文-25东油田高温、高矿化度、高含水率的"三高"情况,该油田运用了一种新的调剖堵水方式——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剖。研究表明聚合物MS-C的初始粒径为43.5 nm,高温溶胀一周后,粒径能增大16倍,且在不同矿化度和不同离子地层水中的稳定性较好。通过填砂管物模实验发现,注入微球后驱替压力有明显上升,且采收率提高了10.73%;注入表面活性剂后采收率提高了8.57%;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的低张力微球体系可使采收率提高15.74%。在1∶1.5的渗透率极差下,低张力微球体系驱提高低渗管采收率34.32%,综合采收率提高19.91%。聚合物微球的抗温耐盐特性、高温下的良好膨胀性能以及物模驱替实验结果综合表明: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结合提高采收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以海藻酸钠(SA)和醋酸纤维素(CA)为膜材料,研究了SACA渗透蒸发共混膜的制膜条件,分析了该膜的渗透蒸发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ACA共混膜对乙醇—水混合液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38.
采用高压静电液滴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AGS)。首先通过改进高压装置中电场环境,形成均匀电场,制备单分散AGS;在此基础上,以牛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为药物模型,系统地研究载药微球的表面形貌、内部结构、溶胀比以及载药释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中加入直径为17cm的圆形铁环,可有效减少子液滴的形成,制得粒径为(219±6)μm的单分散AGS;另外,海藻酸钠包载不同的药物将形成不同的AGS内部结构,进而影响AGS强度及载药释药性能。释放液中牛血清白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未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产生影响,为AGS在蛋白类药物缓控释载体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以生物体作为模板制备微纳米材料是一种融合了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而发展起来的制备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新方法.大部分生物模板具有廉价易得、环保无毒等优点.使用乳酸菌种属中的嗜热链球菌作为模板,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制备了银微球.扫描电镜测试表明银微球直径约为0.882.0μm.改变反应条件可以调控所制备的银微球的大小.循环伏安分析表明使用银微球修饰的玻碳电极对对苯二酚具有电催化作用,有利于对苯二酚的检测,且直径较小的银微球对对苯二酚的检测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40.
Sodium alginate and gelatin are both remarkable natural biomaterials; they all have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other relative fields,due to their low price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In this paper,we oxidized sodium alginate with sodium periodate to convert 1,2-hydroxyl groups into aldehyde groups to get aldehyde-sodium alginate( A-SA). Gelatin was modified with ethylenediamine( ED)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soluble1-ethyl-3( 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EDC) to introduce additional amino groups to get amino-gelatin. Upon mixing the A-SA and amino-gelatin aqueous solutions together,a gel rapidly formed based on the Schiff's base reaction between the aldehyde groups in A-SA and the amino groups in amino-gelati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characteristic peak of Schiff's base group in the hydrogel. The gelation time measure has confirmed the gelation time is dependent on the aldehyde group content in A-SA and amino group content in amino-gelatin. The fasted hydrogel formation takes place within 30 s. The entire test suggested that this gel could be a promising candidate as soft tissue adhes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