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8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二甲醚饱和液相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高精度瞬态双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数据采集系统,整个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小于±1%.用液相甲苯标定213~363 K温度区间的饱和液相导热系数,并与标准值进行了比较,测量的平均偏差为0.37%,最大偏差为0.73%.用此装置对245~385 K温度区间的二甲醚饱和液相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测量得到的饱和液相导热系数数据,拟合了二甲醚饱和液相的导热系数方程,该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32%,最大偏差为0.85%,为二甲醚作为替代制冷剂和替代燃料等研究提供了急需的热物性数据.  相似文献   
12.
润滑添加剂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了不同比例润滑添加剂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二甲醚中加入一定量的润滑添加剂后油泵柱塞表面的磨损情况有较明显改善,发动机可在宽广的转速和负荷范围内稳定运行;随着燃料中润滑添加荆含量的增大,二甲醚发动机的动力性略有提高,但NOx排放逐渐增加,缸内最高爆发压力和压力升高率也都略有升高;当润滑添加剂含量低于一定比例时,二甲醚发动机仍可实现无烟燃烧,但超过一定比例时碳烟产生,且随着润滑添加剂加入比例的增加碳烟排放逐渐增大,试验表明,加入合适比例的润滑添加剂是解决二甲醚燃料黏度低、润滑性差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热重法研究了半芳香尼龙聚联苯醚二甲酰十二碳二胺(PA12-O)在N2气氛中以不同速率β升温时的热降解过程及热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PA12-O的热降解是一步反应,随着β的增大,降解温度呈指数关系升高.其起始平衡降解温度为439.4℃,终止时的平衡降解温度为468.33℃,最大降解速率时的平衡降解温度为459.17℃.为确定PA12-O的热降解机理,比较了用Kissinger、 Flynn-Wall-Ozawa和 Coats-Redfern方法求得的PA12-O的热降解表观活化能,证明PA12-O的热降解机理为减速类型.  相似文献   
14.
改进二甲醚燃料润滑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内首次研究了二甲醚(DME)燃料中加入不同种类和配比的润滑改进剂后两者的互溶特性、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变化以及燃油系统偶件润滑性能和磨损的改进,从而为 DME发动机选择合适的燃料润滑改进剂提供重要依据.实验给出了3种润滑改进剂与DME的临界互溶温度曲线,可据此在不同季节和地区为DME发动机选择合适比例的不同润滑改进剂来使燃油系统获得足够润滑,同时保证润滑改进剂与 DME能完全互溶.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油作为润滑改进剂效果较好;DME中加入少量的润滑改进剂后不会使发动机的排放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5.
以硅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的Cs2.5H0.5PW12O40催化剂,将该催化剂用于乙酸与1-丁烯的酯化反应和叔戊烯与甲醇的醚化反应,考察了其活性组分负载量、载体硅胶性质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n(1-丁烯)/n(乙酸)、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中乙酸转化率的影响. 与其他类型催化剂的醚化活性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的醚化稳定性实验. 结果表明,以低钠硅胶为载体,在活性组分负载量为40%,焙烧温度为300~400 ℃时制备的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随着负载量增大,催化剂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减小,而催化活性先增加后减小. 在反应温度120 ℃、压力1.5 Mpa、n(1-丁烯)/n(乙酸)比3.0、催化剂用量4%、反应时间7 h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乙酸的转化率为87.36%. 在反应温度80 ℃、压力1.0 Mpa、n(甲醇)/n(叔戊烯)比1.1、LHSV为1 h-1的条件下进行醚化反应,叔戊烯的转化率为68.57%. 制备的新型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对于乙酸与1-丁烯的直接酯化反应和叔戊烯与甲醇的醚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活性与选择性,催化剂寿命长. 因此,Cs2.5H0.5PW12O40/SiO2是一种理想的乙酸与烯烃直接酯化和叔戊烯与甲醇醚化反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二十员大环双氮杂冠醚:2,3,l6,l7—二苯—l,8,ll,18—四氧—5,14—二氮杂环二十烷及其7个与稀土硝酸盐(RE^3 =La^3 ,Sm^3 ,Eu^3 ,Gd^3 ,Tb^3 ,Dy^3 。Yb^3 )所形成的1:2(M:L)型固体配合物,并经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及热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位是通过配体中的C—O-C进行的,而Ar—O-C未参与配位,同时含2分子配位水.对Sm(Ⅲ),Eu(Ⅲ),Tb(Ⅲ),Dy(Ⅲ)的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测定,所有配合物均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其中Tb(Ⅲ)的配合物荧光强度最高,表明该新双氮杂冠醚配体三重态的能量与Tb(Ⅲ)的振动能级最为匹配.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冠醚配合物:[K(18C6)][BPh_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体学数据:α=1.454 8(4)nm,b=1.395 6(4)nm,c=1.749 7(6)nm,β=111.254(5)°,V-3.311 0(18)nm~3,Z=4,F(000)=1 328,R_1=0.079 7,ωR_2=0.204 7.配阳离子[K(18C6)]~+中的K~+与[BPh_4]~-中的其中一个苯环存在K~+-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醋酐合成的化学平衡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力学的方法研究了醋酸甲酯及甲醇合成醋酐的反应,计算了反应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温度、原料配比和压力对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的影响,为醋酐合成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和催化剂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讨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TG—DTG技术研究了合成的5种交联壳聚糖的热分解历程.通过对比Coats—Redfern积分法和Achar微分法对31种机理函数求得的动力学参数,推断出各步的可能热分解反应机理.5种交联壳聚糖发生第l步热降解的动力学机理函数相同,都为简单三级反应,遵循f(α)=0.5(1-α)^3,g(α)=(1-α)^-1/2-1;第2步均为壳聚糖的分解,其热分解的机理函数均为简单的二级反应;5种壳聚糖的稳定性为:CCTS—B—15—C—5>CCTS>CCTS—2≈CCTS—B—18—C—6>CCT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