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9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叶玉森于甲骨文研究,勤奋笃志,成果卓著,创见颇多,对后之甲骨文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其研究主要表现为文字考释和综合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2.
孙烨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100-108,128
叶笃正作为中国的杰出气象学家,是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的气象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学术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通过冷源、热源学说的建立以及对高原动力问题的探索等最终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一学科。  相似文献   
63.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64.
晚清以降,镇江籍甲骨文整理研究的学者较多,刘鹗是甲骨文研究的创始者,叶玉森、鲍鼎、陈邦福、陈邦怀、陈直等人亦有颇多贡献。  相似文献   
65.
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检查Camellia nitidissima Chi和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的命名模式,发现它们是完全一致的。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是不合法的异名,小果金花茶也就自然地被转移到Camellia nitidissima var.microcarpa Chang et Ye(C.chrysantha var.microcarpa Mo et Huang;C.microcarpa Mo et Huang)。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初,赛宾在哈佛大学创立近代建筑声学。1926年叶企孙创建清华物理学系的同时,主持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校正,开启了中国近代建筑声学研究。1936年叶企孙拟定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电音学专业,培养出中国建筑声学的开拓者马大猷。中国建筑声学奠基源自清华大学,在于清华科学大师与理工融通的学术风格、物理教育传统以及学术体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校正不仅是发生在清华大学的个案,对于形成期中国物理学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7.
叶适的复礼说建立在经验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之上,这与当时的儒学主流思潮性命之学适成鲜明的对比。性命学者在形而上倡导成圣之学,目的是为了从终极意义上解决人生安身立命的问题;而叶适的复礼说,其目的是为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生的经验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因而更贴近现实人生,亦更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8.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要打破小农经济时代那种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 ,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地方性知识”思想、“深描”理论以及“主位”和“客位”视角等众多的理论 ,可以为此提供宏观的视阈和有力的武器。许多文学公案、学术死结 ,均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强大解构功能获得解读。而叶舒宪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实绩更为学界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69.
女作家乔叶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她通过女性生命中的自我探寻、两性战场上的情爱博弈、异质文化下的城乡碰撞三个维度,写出了现代人的情感和生存状态,体察着社会中复杂的人情人性,并注入宽容仁慈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70.
叶燮《原诗》从批评思想来说,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批评的延续,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其创新求变思想也非常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其“新变”观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其破立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批评方法,使其批评具有尖锐、犀利的风格,也使《原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性,同时具有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