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9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历史上人们对叶适的研究,一般把他当作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来看待,因而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上面.其实,叶适同时是南宋期间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一些文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从文德、文术和文变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叶适的文学思想,可以对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叶恭绰先生编的《全清词钞》是收录清词最多的选本。作为一个选本,编者在弃取之间就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通过对《全清词钞》的粗略阅读,大概得出以下几点:标榜抒写胸臆,率尔而作,反映重大现实题材;主张革新词之格律,提出“能合乐、有韵脚、雅俗能共赏”的新词律观;并且在《全清词钞》的编辑过程中,努力实行其“搜罗宏富、审慎精严”的词学文献观。  相似文献   
34.
汪超宏所著《宋琬年谱》,是近年来学术界发表的多种同题著作中学术价值最大的一部,但此书也有考订未详之处.方孝标《安雅堂文集序》、萧云从《同方尔止方位伯饮计部宋玉叔署中》和徐夜《杭州赠宋荔裳宪使先生》、《宋玉叔先生见示安雅堂诸刻集》等文献,汪著均未能采用.而这些文献所记宋琬与方孝标、萧云从、徐夜等3人的诸多交往均可系年,故据以对汪著作订补,以期促进对宋琬生平和交游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叶嘉莹对古典诗词及中华文化研究的成就和传播贡献是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何以成就如此杰出成就和贡献之根本原因尚有深入探究的巨大空间,这对全面提升古典诗词研究整体水平,了解文学与文化原创性人才之培养规律,以及从根本上强化中华文化复兴的软实力,均属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6.
陕西作家叶广芩2007年的新作《青木川》讲述了一个土匪的故事,他被安上了土匪的罪名,却洁身自好地去追求文明。从欲望叙事的角度,阐释他及与他有关的众多人物,在欲望的推动之下,追寻他们所渴望的真相、文明、生存等。他们欲望的相撞让这古老又现代的青木川演绎了一出人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37.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38.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李冶是中国宋元时期的四大数学家之一,他在青少年时期,对文学、史学、数学、经学都感兴趣,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儒家文化对李冶极其数学学习理念、教学理念、数学研究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永嘉四灵”为宋诗重要流派。考论永嘉四灵诗派研究中的若干细节问题,如四灵之排名、四灵为叶适门人、徐照生年、翁卷生年及登乡荐年等,根据前人的不同记述和提供的线索,进行分析甄别,提出判断意见。  相似文献   
40.
介绍了叶盛"藏书致用"的一生,详细阐述了叶盛所著《菉竹堂书目》的体例、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