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基于对华南晚古生代3条剖面Zoophycos的精细解剖和前人资料分析,识别了螺旋形和舌形Zoophycos两种形态,揭示了华南晚古生代Zoophycos时空分布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1) 在时间上,Zoophycos广泛分布于早-中泥盆世(埃姆斯期-艾菲尔期)、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及中二叠世(沃德期);(2) 在空间上,Zoophycos主要发育于黔东南、湘中南、桂东北一带;(3) 临滨至浅海下部是Zoophycos的主要产出环境。研究表明,华南晚古代Zoophycos的时空分布与大气含氧量(17%—24%),气候和温度(20—25℃),海水地球化学成分(方解石海Mg/Ca<2)以及生物灭绝事件等具有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2.
中扬子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中下部为一大套灰黑色、黑灰色泥页岩,且大部分地区深埋地腹,具有较好的页 岩气勘探潜力。基于钻井岩芯及野外剖面测量观察,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地质研究,建立了陡山沱组区域地层格架,进 行了层序和沉积相分析。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岩性具有四分特征,钻井岩芯和实测剖面各分段的岩性特征和沉积厚度 有所不同,地层厚度在90∼250 m,总体上呈东西走向展布,即自北西向东、南逐渐增厚的趋势。将陡山沱组划分为一 个二级层序(SS1),其中包含4 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沉积相包括滨岸潮坪相和台地相,台地相划分为 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台内盆地3 类亚相。陡山沱期,研究区整体上为台地相沉积,区内东南部为开阔台地沉积,西北 部为局限台地,西南部花鸡坡-X1 井-九里垭一带为相对深水的台内盆地相沉积。  相似文献   
53.
基于砂岩组构分类评价的储层渗透率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以砂岩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的不同类型储层孔渗定量关系渗透率预测模型,对川西新场地区上沙溪庙组Js2气藏储层渗透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砂岩以次生孔隙为主,孔渗相关性差,以孔隙度参数进行的储层评价结果与产出状况匹配性差;根据岩石成份、结构和储集空间发育情况对储层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定量关系渗透率预测模型,可明显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不同类型储层与测井特征的匹配关系,可实现储层类型的测井判别;在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精度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解释孔隙度,分别用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定量关系渗透率预测模型计算渗透率,可提高渗透率求取精度,从而提高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54.
卡塔尔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碎屑岩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对古生界的生储盖组合进行研究,并重点分析了盖层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卡塔尔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志留系Qusaiba热页岩是主力烃源岩,泥盆系Jauf组滨岸相砂岩和二叠系Unayzah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是主要储层,二叠系Khuff组膏岩及底部的海侵泥岩为区域盖层,同时还发育多套局部盖层.盖层的封盖能力是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主要风险之一,区域盖层横向分布稳定,且含膏岩,封盖性好,但局部盖层厚度较薄并且泥岩质不纯,夹薄层白云质泥岩和少量粉砂岩,对封盖能力影响较大,盖层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5.
Two fossil dragonflie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in Liutiaogou Village, Ningcheng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y are assigned to two new genera and species, i.e., Sophoaeschna frigida gen. et sp. nov. and Falsisophoaeschna generalis gen. et sp. nov. within the family Gomphaeschnidae Tillyard & Fraser, 1940.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Odonata from Yixian Form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second record of fossil Gomphaeschnidae from China.  相似文献   
56.
Two fossil dragonflie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in Liutiaogou Village, Ningcheng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y are assigned to two new genera and species, i.e., Sophoaeschna frigida gen. et sp. nov. and Falsisophoaeschna generalis gen. et sp. nov. within the family Gomphaeschnidae Tillyard & Fraser, 1940.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Odonata from Yixian Form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second record of fossil Gomphaeschnidae from China.  相似文献   
57.
分别采用不同的地层学方法对西藏贡扎地区的两条相邻上白垩统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根据将建立在贡扎Ⅰ上白垩统剖面上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 H .Burke等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剖面上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81.4 Ma;根据在贡扎Ⅱ剖面上划分出的1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确定的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67.0 Ma.作者认为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存在明显差别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对地层进行年代地层研究中,要不断提高各种地层学方法的分辨率,并尽可能采用综合的地层学方法.  相似文献   
58.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及测井、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深入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湖泊浊积扇六大类沉积体系.长8期湖盆开始形成,主要发育神木-乌审旗、安塞和正宁-合水等三角洲沉积体系;长7期湖盆进一步扩展,三角洲规模萎缩;长6期湖水大面积退缩,三角洲前缘连片,面积最大,东北三角洲前缘已推进至吴旗-甘泉一线,西南缘推进至华池-庆阳一带;长4 5期以浅湖亚相为主;长3、长2期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长1期湖盆继续萎缩至消亡,局部出现沼泽环境.盆地沉积体系的演化,在纵向上构成了五套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59.
上隅角瓦斯积聚是采用综呆放顶煤技术开采高瓦斯易自燃煤层必须面对的难题。文章提出了利用工艺巷防止综放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方法。并且,根据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建立数学物理模型,模拟计算了综放工作面及采空区内空气、瓦斯流动的规律,有力地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我国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的瓦斯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四川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前陆盆地由于构造相对复杂,探讨不同构造带上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差异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沉积相、铸体薄片观察和岩矿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各构造带上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得出逆冲推覆带前缘以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为主;川西前渊坳陷带以压实和压溶作用为主;前陆斜坡和前陆隆起带压实作用相对较弱,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