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本文报道用桑蚕蛹制取药用复合氨基酸及其毒性试验。制取工艺过程是蚕蛹经酸水解,驱酸、脱色、除有害离子,浓缩及干燥,制得医药级复合氨基酸,产品中试收率在35%以上。动物试验测定L_D50=22.5g/kg,无蓄积毒作用。长期大量饲喂对动物的心,肝,肾功能无损害,病理检查未见重要脏器有弥漫性实质性损害,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2.
蚕蛹蛋白的生产与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报导了蚕蛹蛋白分离提取技术及其产品的营养评价与动物和儿童喂养试验的研究结果。该技术已用于工业生产,具有简易高效无三废排放等优点,得率为鲜蛹的10.7%。该产品微黄色无蛹臭含蛋白质80%以上,必需氨基酸量高、质好,依FAO评分模式氨基酸分为0.94。此外,产品中还富含核黄素、尼克酸及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用该产品制成食品或饲料进行儿童与动物喂养试验证明,具有促进生长、增进健康的显著功效。  相似文献   
13.
桑蚕蛹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提取与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提蛹油和蛹蛋白后的蚕蛹壳杂物为原料,采用改进工艺提取蛹甲壳素和制备蛹壳聚糖.研究了脱乙酰基时碱液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制备蛹壳聚糖的理化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工艺不仅生产周期短,蛹甲壳素得率高,而且蛹壳聚糖的粘度高、分子量大,比虾、蟹壳的壳聚糖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柞蚕暖茧期,蛹体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外部特征以颅顶板、复眼、胸足、翅的变化最为明显;蛹体内部以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脂肪体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5.
蛹皮甲壳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与虾、蟹甲壳质性能对比,对蛹皮甲壳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影响蛹皮甲壳质的性能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聊城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和第一代蛹进行死亡率、寄生率、性别比例的调查统计,研究了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的发生危害程度与不同时期蛹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越冬蛹的死亡率比2010年上升27.1%、寄生率上升6%,雌雄性别比例由1.22下降至0.89,主要的寄生性昆虫天敌有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Viereck)及两种未鉴定的昆虫,分别隶属于姬小蜂科和蝇科,并以舞毒蛾黑瘤姬蜂为优势种;2011年第一代蛹死亡率较越冬代低41%,未发现寄生天敌.分析认为美国白蛾有逐步被本地生态系统同化现象,可能与天敌数量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凹凸棒土对蚕蛹油的脱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3种脱色剂,即活性白土、活性炭和凹凸棒土,互相配比成复合脱色剂,对蚕蛹油进行脱色实验,并以脱色效果综合指标作为考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凹凸棒土的脱色效果最好.对凹凸棒土脱色的各因素进行优化,得出如下脱色最佳条件:凹凸棒土经300 ℃,1 h高温活化,加入量为8 g/100 mL,脱色温度为50 ℃,脱色时间为40 min,搅拌速度为120 r/min.蚕蛹油的罗维朋红色值从脱色前的8.5±0.1降至3.1±0.0,黄色值从70.0±0.0降至22.0±0.0,脱色效果综合指标达到3.979±0.008,油脂损失率为15.5%±0.1%.  相似文献   
18.
酶法水解蚕蛹蛋白制备多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几种蛋白酶对桑蛋蛹蛋白偻的水解情况,采用均匀设计法对桑蚕蛹蛋白粉的限制水解条件进行了选择,得到胰酶水解桑蚕蛹蛋白粉的优化条件为:酶用量占底物的质量分数为4.50%,底物含量的质量体积分数为1.5%,反应温度为40℃,水解时间为6.0h,水解P来8.0,在此条件下水解,酸溶性肽得率可达92.37%。  相似文献   
19.
20.
选用1种野生型(18#)和3种突变型(e#、2#和6#)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通过将刚羽化的雌果蝇与成熟的雄果蝇混合培养,初步测出雌果蝇性成熟的时间.结果表明,雌果蝇在羽化后的第10~13 h便可达到性成熟,而且不同的品种其性成熟的时间有所不同,野生型(18#)雌果蝇要早于突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