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钻探的探井、评价井试油获高产油流,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断裂带石炭系逆冲推覆于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受长期挤、压、扭、转应力作用,石炭系内幕地层沿低密度塑性地层易于应力释放,形成背斜、向斜及断背斜。研究区由南至北由叠瓦构造向反冲构造演变,中部叠瓦构造加反冲构造,北部反冲构造加逆冲岩席;石炭系内幕发育爆发相凝灰岩,其次为溢流相玄武岩、安山岩,试油结果表明,各种岩性均含油,含油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物性和裂缝发育程度。断裂发育部位也是各种微裂缝发育的部位,油气沿深大断裂及伴生次级断裂富集,将是该区石炭系内幕下步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沥鼻峡背斜地层含水性、隔水性、地下水流向及其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了该区地下水的径流特征及其水力联系,并据此研究了该区水文地质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规律.研究表明,沥鼻峡背斜矿区属断块型背斜水压封闭气藏.本区浅部含水层由大气降水控制,地下水径流活跃,就近排泄,对煤层气基本无影响;中部地层含水性弱,水流滞缓,对煤层气具有顶底板水网络状封闭作用;深部地层含水性弱,水流停滞,对煤层气具有底板水网络封闭作用;断层大多为上部导水、下部阻水的逆断层,上部断层水对煤层气具有压力封堵作用.此外,岩性封闭对煤层气的富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宝中背斜构造断层特征再认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有对宝中背斜构造断层特征的认识已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要求,利用钻井、测井、地层对比、地震等资料,对宝中区块断层特征进行再认识。研究表明:首次在本区利用多种地震信息技术(三维数据体、相干数据体、倾角切片以及时间切片等)进行综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解释出14条不同级别(Ⅰ、Ⅱ、Ⅲ级)的断裂,将原有F4、F13和F6、F7断层分别认定为同一条断层,新增识别Ⅲ断层5条,同时对不同级别的断层特征进行了描述。最终分析认为Ⅰ级断层对背斜形成、展布特征以及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Ⅱ级断层对背斜形成有影响,同时控制着油气水分布,Ⅲ级断层使油水关系及油层分布特征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观音峡背斜为典型的层状热储构造。利用背斜南东翼已成功实施的11口地热井资料,采用对比研究、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特征:热储埋深越大,岩溶发育程度越弱,地热水越贫乏;热储埋深越大,热储盖层隔热保温效果越好,地热水水温越高;层状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发育程度越强,地热水越富集;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裂隙越发育,地热水水温越低;"渐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好,地热井平均出水量2 136.75m~3/d;"急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差,地热井平均出水量584.93m~3/d。  相似文献   
15.
 辽河坳陷西部断陷西斜坡齐欢地区同生断裂十分发育,为弄清断层与构造、储层和油藏的关系,研究了该区同生断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作用。沙三段至东营组时期,该区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凹陷方向倾斜及滑动的同生正断层,断层产状呈铲式,走向为北东向,其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分析了同生断层的生长指数与圈闭类型的关系,认为断裂活动越强,越利于形成局部构造。同生断层下降盘往往是滚动背斜、断鼻等局部构造和砂体发育区域,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同生断层附近往往井网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富集,是老区挖潜剩余油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老君庙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 结合以往研究成果, 分析祁连山北缘西段老君庙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及构造演化。得到以下认识: 老君庙冲断带具有双层结构, 包括浅部的三角剪切型褶皱-冲断构造以及冲断带层下盘隐伏的逆冲构造楔体; 该冲断带自东向西与北东?南西走向的 134 断裂链接, 形成统一的“134-老君庙弯曲断裂”体系, 其后缘为134 走滑兼逆冲性质的调节断裂, 前锋为庙北三角剪切型褶皱-冲断系; “134-老君庙-青头山”断裂围限的上盘逆冲岩片向前陆方向扩张, 导致平行冲断带近东西向的挤压调节变形, 引起浅部新生代地层发生近南北走向的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小渠子地区勘探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渠子地区构造形态落实不清楚的问题,在以往构造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钻井、地面地质等资料,重新解释该区地震剖面。研究认为,西马庄背斜不存在,是妖魔山背斜向西南倾伏的鼻状构造;北小渠子背斜圈闭面积和闭合度明显增加,是有利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该区烃源条件、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认为构造成因是控制油气藏的关键因素。燕山期,南部掀斜作用使小渠子南部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拗陷转变为隆起区,乌鲁木齐向斜中的相当一部分油气持续向南运移,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断裂运移至南小渠子背斜带,是该区至今末获得较大突破的重要原因。南小渠子背斜具有形成早、发育时间长、圈闭面积大、闭合度高、储层物性较好的优越性,二叠系红雁池组、芦草沟组自生自储组合是下一步的勘探目标。北小渠子背斜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虽然上仓房沟群、小泉沟群储层物性条件差,对成藏不利,但下仓房沟群中下部及以下地层未钻揭,其储层条件及成藏条件是下步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8.
The seismic profiles processed by high-resolution display that a blind growth fault-bend fold emerges in depth of seismic exploration area in Dayi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to seismic section, then describes the deformed geometry related to the pre-growth strata, the growth strata and the post-growth strata on both limbs of the fold. The computer geometric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of fault-bend fold, is utilized to stimulate the geometry of the blind growth fold at different sedimentation rates in Dayi. These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subsequently extra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seismic reflection section.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 low angle overthrust formed during Late Triassic also appear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 overthrust belt. The event of structure took place at the depositional stage of a portion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four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T3 x 4), which corresponds to thrusting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frontier Longmen Mt. However, the thrusting displacement here is smaller than one of the northern section. Supported by the Sichuan Provincial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s (Order No. SZD0414)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降压模拟实验技术,探讨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高探1井原油沥青质沉淀过程及沉淀量,结合ICP-M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明确了沉淀物沥青质分子组成及金属元素组成,解释了准噶尔盆地高泉背斜高探1井油藏沥青质沉淀原因。研究结果显示,温度、压力和无机矿物中金属原子是高探1井沥青质沉积的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压力是最关键因素。在134℃恒温条件下,当压力降至88.9MPa,原油中沥青质开始迅速沉淀,压力降至74.3MPa以下时,沥青质沉淀速率明显降低,压力降至泡点压力后,沥青质又开始大量沉淀。在105℃恒温条件下,压力降至80 MPa和20 MPa时,加入无机矿物原油的沥青质沉淀量较未加无机矿物的原油同比增长了16.7%和3.8%,说明无机矿物对沥青质沉淀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无机矿物组分显示,沉淀物中金属元素主要有钙、钡、钠、铁等,其中钙含量最高,为4.96%,其次是钡含量为3.16%。高探1井油藏原油沥青质中富含高缩合度、多氧原子类组分,该类组分在地层条件溶解于原油中,在温度、压力下降过程中,原油溶解能力下降,高缩合度组分由于溶解性低易于从原油中沉淀出来,并且由于富含强极性多氧原子组分,易与来自地层矿物中的金属原子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结构,两者协同作用加速了沥青质沉淀。  相似文献   
20.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南缘四棵树凹陷,背斜北翼陡南翼缓,北翼近于直立,造成背斜北翼地震剖面呈现空白区。通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正演以及运动学数值模拟技术,提出独山子背斜构造模型:独山子背斜发育上、下两套滑脱层,下部滑脱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上部滑脱层发育三角剪切型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一个叠加背斜构造。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即早期(N2d沉积时期)转折褶皱、中期(Q1沉积时期)传播褶皱及晚期(Q4沉积时期)冲断改造。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控制了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油气运聚与油气藏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