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073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测井小波分析及频谱分析方法,对延长组层序地层单元进行定量识别,共识别出5个长期、21~2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通过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规律分析,认为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及层序界面对储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有利的储层发育位置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特别是中期和长期两个级次基准面相互重叠的界面两侧,酸性孔隙流体沿着界面运移,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与传统层序地层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消除人工划分层序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旋回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准确性,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期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 对四川盆地西南部茅口组的岩性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茅口组为台内浅滩和开阔海微相环境,并可划分出3 个沉积旋回,代表了茅口期的3 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其中第二沉积旋回海平面下降阶段为最重要的成滩期,这一时期浅滩广泛发育亮晶生屑灰岩,局部高地发育白云岩,经后期东吴运动改造,有望成为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特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993.
龙女寺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女寺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藏为较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其圈闭闭合高度低、储层致密、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分析了须家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圈闭条件,认为其成藏条件优越;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和Easy%Ro化学动力学模拟技术重建了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结合构造演化再现了须家河组气藏的充注过程,将其分为3 个成藏阶段,中侏罗世末期的油气初次充注期,白垩纪末的大规模充注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气藏改造和重新定位阶段。指出了须家河组岩性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物质基础,古今构造均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储集物性和圈闭闭合高度控制了气水的分布,局部裂缝发育带则是成藏及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在充分认识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地层发育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大量薄片、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特征研究,并讨论了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下砂岩段主要由细粒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组成,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丰富、分选中等-好、磨圆程度高;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溶孔和微孔隙;该套油层物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值主要分布在0.5%—14.7%,渗透率值分布在(0.1-100)×10-3μm2的区间内;潮坪沉积环境及深埋藏压实、碳酸盐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是影响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层特征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95.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系统讨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成因类型及组合形式.从成因类型上看,三角洲前缘砂体包括:(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河口坝砂体;(3)远砂坝砂体;(4)席状砂砂体.从组合类型上看主要包括:(1)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叠置的河口坝砂体;(3)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4)席状砂-远砂坝-河口坝组合砂体等.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组合形式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6.
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烃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嘉陵江组中具有较大天然气储量的气井在天然气组分上与储量较小的微气井有明显差异,前者天然气以高成熟的甲烷为主.烃类碳同位素特征证明天然气来源于深层二叠系高熟-过熟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反映出嘉陵江组基本不具备生成大量烃类的条件.作者将向下断达二叠系或更深、向上断达嘉陵江组的断层称为嘉陵江组气藏的"烃源断层".烃源断层为二叠系或更深层烃源岩中的天然气向嘉陵江组储层中运移提供了通道,是嘉陵江组天然气富集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针对黔西北地区构造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对黔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褶皱断裂发育分布特征研究,结合本区页岩的沉积环境、厚度、TOC和Ro等,对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参照页岩气藏保存条件评价指标,划分出了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有利区。同时,对其他地区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认为黔西北地区褶皱断裂非常发育,发育了以隔槽式为主的褶皱和不同期次下4组走向的断裂体系,使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页岩气藏保存条件有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北中部的大方县和黔西县大部分地区、黔西北东北部的桐梓县以及仁怀市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明确潍北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及其所生成油气的分布规律,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 技术对孔店组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和源藏空间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潍北凹陷发育孔二上、中、下3 个段有 效烃源岩并分布于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次洼两个沉积中心,其中孔二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品质最好,其次为孔二 中烃源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孔二上、孔二中两套烃源岩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已发现的孔一段、孔二上亚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孔二上亚段烃源岩,孔二中 亚段原油和孔三段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孔二中亚段烃源岩,孔二下亚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多为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999.
为寻找一种经济又有效的裂缝期次定量划分方法,本文以重庆天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层为例,对构造裂缝形成期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大量野外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以基于概率统计学的马尔科夫链为方法,进行了转移频数统计、马尔科夫性质检验、随机值计算、残差矩阵分析,得出研究区的裂缝发育期次主要为三期:第一期裂缝为近东西向,第二期裂缝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第三期裂缝为北北东向-南南东向;结合基于地球化学的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取对应期次的裂缝充填物进行实验,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佐证,结果发现其同位素值主要散落在三个区域:第一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8.58‰,δ13C平均值为3.32‰,形成时平均埋深为3864m,形成温度为130℃;第二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7.16‰,δ13C平均值为3.79‰,形成时平均埋深为3084m,形成温度为107℃;第三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5.18‰,δ13C平均值为3.70‰,形成时平均埋深为2147m,形成温度为79℃。综合研究区构造演化史以及埋藏史分析认为:第一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山早期。实验结果成功验证了马尔科夫链的分析,因此马尔科夫链为一种可行的裂缝期次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地区泉四段以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特征等分析,确定研究区泉四段为一套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进一步可划分为分流河道、决口扇、洪泛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和支流间湾等微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内部划分为7个Ⅴ级层序:Q4-SSC1、Q4-SSC2、Q4-SSC3、Q4-SSC4、Q4-SSC5、Q4-SSC6、Q4-SSC7;Q4-SSC1~Q4-SSC7沉积期整体表现为由三角洲平原向三角洲前缘过渡的湖侵沉积过程,各层序内部砂地比值逐渐减小,有利砂体在Q4-SSC1沉积时期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