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传统的隐喻修辞仅仅强调语句的修辞作用,忽略了其文化认知内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人类活动中语言的使用不仅是符号特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具体反应。认知隐喻修辞的研究是揭开这种关系的最好佐证。  相似文献   
42.
龙、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其意象的多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龙凤文化意象进行探究,不仅加强了其科学理据性,更为龙凤文化的探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隐喻的视角,辅之意象图式理论,对龙凤文化意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阐释,能够科学客观地溯源龙凤文化源流,进一步地剖析“龙”“凤”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3.
重叠是一种语法手段,是众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英汉语言中的重叠形式和它所负载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任意的。文章首先运用Lakoff&Johnson的容器隐喻理论来分析重叠词结构和意义的认知推理过程,接着又运用数量相似性和接近相似性理论进一步阐述了重叠构词的认知机制,旨在揭示重叠词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4.
隐喻对语篇连贯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贤  李家霞 《科技信息》2010,(3):I0243-I0244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所在(Cook,1994:25)。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分析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隐喻作为一种基奉的认知方式,使我们可以通过相对具体的始源概念来理解相对抽象的目标概念,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隐喻所具有的普遍性、相似性、体验性和系统性等特性.对语篇连贯都有着重要的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5.
文章通过语言隐喻性本性的阐述,提出了隐喻同样是人类理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的思想.并以数学史中逻辑与直觉、精确与模糊的互补性,科学范式中的人文价值因素为佐证,论述了隐喻是科学与人文互补整合机制的一个方面或环节。而理性忘却了其隐喻的基础和功能,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全球性问题)。文章通过对科学前沿有关“不确定性”信息的反思.认为“不确定性”并不是什么“科学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范式的诞生乃至一场新的科学革命的来临。其核心是超越旧的理性形式、建构新的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46.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整个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具有隐喻性的,简单来说就是隐喻无处不在.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精华部分,也是其点睛之笔.以China Daily的141条新闻标题为考察对象,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三种隐喻类型及其在新闻标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通过隐喻在英语语言环境与汉语语言环境中的分析对比,来讨论隐喻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的结构构成,以期待对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8.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观点。文章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该概念隐喻化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并从产生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  相似文献   
49.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50.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最为重要的两种创作手法。关于比兴的审美特征,笔者认为:比兴能使诗歌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委宛幽深的含蓄美、浓郁强烈的抒情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