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The nature of metaphor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language,but also a matter of mind. Metaphor,as a kind of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reflects different cultural models us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that is called cognitive models.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ical concept shows that the metaphor cognition is universal across cultures,but at the same time,it has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application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We should consider the factor of context when perform c...  相似文献   
12.
肖灿 《前沿科学》2013,(2):20-25
利用量表初步探索汽车与动物的隐喻关系,并通过神经工业设计方法对两者间隐喻关系进一步验证,得到消费者心理与生理两个维度数据。两者共同支持越野车与狮、虎的隐喻关系,为汽车产品设计者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安军  史灵芳 《科技信息》2011,(29):I0195-I0195,I0256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各种语言的一个共同特征,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的相似性,动物词语的意义是复杂的,它不仅有字面上的意义(denotation),往往还有内涵义(connotation),即词语所隐含的附加的联想义,比喻意义或带有感情色彩的褒贬义。本文探究了动物词的隐喻用法。  相似文献   
14.
15.
在徐小斌的《羽蛇》中,以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贯穿了整个文本。在有形的想象中,这些“画面”成为文本中的“无形之文”。这些画面由陆羽与陆绫所作的画组成,纵横交织,充满了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意味。它们是《羽蛇》的象征隐喻点,也是解读文本深层意蕴的语言符码。《羽蛇》中的画的隐喻意蕴体现为三个方面:女性自我性别的体认;男权框定的覆灭;相对融合中的绝对对立。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总是坐落于远离现代都市的偏僻新英格兰农村,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地域感,然而其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却使它们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弗罗斯特借此探讨在现代科学、现代工业发展冲击下家的变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笃信个人主义和自立的他,在家庭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同样持二元论及平衡论的观点,在强调现代文化背景下邻里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在家庭社会责任问题上自立与博爱之间平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孙金帅 《科技信息》2010,(21):I0274-I0274,I0282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加强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法大多以精读模式为主,在文本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方法单调,一般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语法和词汇讲解,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篇布局,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这样的教学法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当代隐喻理论,在单词,语法,语篇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应用能力,它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当中。笔者将在下面文章中着重探讨如何利用隐喻理论进行阅读和写作及其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meaning of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epigene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entral questions. Most recentl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epigenesis is a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Kant's understanding of reason as self-grounding and self-generating. Building on this work, our claim is that Kant appealed to not just any epigenetic theory, but specifically 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s account of generation, and that this appeal must be understood not only in terms of self-organization, but also in terms of the demarcation of a specific domain of inquiry: for Blumenbach, the study of life; for Kant, the study of reason. We argue that Kant adopted this specific epigenetic model as a result of his dispute with Herder regarding the independence of reason from nature. Blumenbach's conception of epigenesis and his separation of a domain of the living from the non-living lent Kant the tools to demarcate metaphysics, and to guard reason against Herder's attempts to naturalize it.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积极的修辞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它在人们的情感性思维的世界中,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在异质、异类的两个事物之间寻找到它们在审美的情感体验中的相似点,形成了个性化的新奇的体验,创造了审美的意境,丰富了语言表述的技巧,提高了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说《抵达之谜》在意蕴上深沉丰富,但其连类生发的象征隐喻空间更呈现出无穷发散的格局。这源于它以基里科的一幅同名画作为"抵达"意义的支撑点,小说各卷以及整体写作模式上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循环象征隐喻,为作品开拓出巨大的象征隐喻空间,使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拓展,奠定了其内涵可无穷阐发的哲理性底蕴,因而该作品也成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