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18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发轫于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文学,充斥着许多关于"机器"意象的描写。文章在共同体观念中关于时间维度的理论框架下,以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为例来说明这些"机器"意象所蕴含的人被机械技术异化并且甘于沉沦的主题。而在当下,机器对人的这种束缚性依然存在,我们要做的便是向这个机器时代展示出我们人类的觉醒与反抗态度。  相似文献   
72.
以桂峰村为例,探索基于"参与式综合社区规划"的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模式建构以及实施保障体系的构建.借鉴参与式综合社区规划的工作途径,通过内生动力的培育、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社区自治及多方协作为基础的长效机制建构,探索与传统保护规划相交融的、上下结合的传统古村落综合社区规划.  相似文献   
73.
余洋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1):124-126
历史哲学是指18至20世纪西方哲学中探讨历史规律或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认识方法和性质的各种学说和理论,形成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的学说,是马克思毕生两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唯物的科学的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具有革命精神的思辨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7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5.
非洲社会主义是非洲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现象,它曾一度成为当代非洲广泛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潮,也是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选择和奉行的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非洲社会主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特定历史氛围的产物,是非洲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非洲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内部思想渊源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非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6.
历史剧代表作《汉刘邦》以《史记》所载史实为依托,着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真实再现与艺术虚构的有机融合,参照借鉴《史记》的对比手法设置富于对比性的画面,对《史记》人物的传奇性予以淡化,塑造了刘邦与项羽的艺术形象,既凸显了真实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美学思维,更体现出电视剧创作对《史记》历史素材汲取所表现出的较为科学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77.
在元杂剧创作中,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他的杂剧直指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在他现存的十八种剧作中也存在大量的天命意识,究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类型:信天、天兆、果报。天命意识在关汉卿戏剧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使关汉卿创作理想得以实现;推动剧情发展,消解悲剧意识;迎合观众口味,增强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经历了从恢复发展、改革发展到创新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高校党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业务骨干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不渝地把维护高校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9.
“历史整体性”是由学者、现代诗人叶维廉提出的一种关于文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角度,其主要目的是强调回归事物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以跨文化视野达到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汇通状态。在具体结合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语境中的传播、现代诗与古典诗歌的汇通,中国现代诗的语言和“自我”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前提下,大致勾勒出叶维廉现代诗理论研究的总体轮廓,能够为现代诗的发展提供启示与途径。  相似文献   
80.
The analytical notions of ‘thought style’, ‘paradigm’, ‘episteme’ and ‘style of reasoning’ are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framework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lthough their proponents, Ludwik Fleck, Thomas Kuhn, Michel Foucault, and Ian Hacking,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closely connec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hare similar assumptions and objectives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argue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se four thinkers disagree on certain assumptions, their frameworks have the same explanatory goal – to understand how objectivity is possible. I shall present this goal as a necessary element of a common project -- that of historicising Kant's a priori.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make an instrumental use of the insights of these four thinkers to form a new model for studying objectivity. I shall also propose a layered diagram that all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rameworks to be mapped, while acknowledging their similarities. This diagram will show that the frameworks of style of reasoning and episteme illuminat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that lie at a deeper level than those considered by thought styles and paradig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