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特点的分析,并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不安全因素,提出从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对数字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有效防治计算机病毒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2.
This paper aims at giving young students a public education of AIDS, which hasbeen almost universally view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 against the spread of AIDS.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firsthand information in illustration of the cause of AIDS for Americanuniversity students. Hopefully, it drops a useful hint for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y is AIDSspreading so quickly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a few questions are raised to set people thinking and call forth their early vigilanceagainst the spread of AIDS in China.  相似文献   
53.
史进  蔡竞  徐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8):7342-7349
为解决当前移动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方案存在感知过程复杂、定位准确度不高,难以适应节点拓扑变化频繁的实际场景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病毒体投射机制的移动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算法。首先,鉴于当前直接测序方案及间接测序方案均存在抗噪能力差的不足,设计了多点定位方案,引入多个锚节点联合定位,定位过程中采用迭代方式降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误差,有效解决了定位过程中存在的圆环分布现象。随后,考虑移动无线传感网节点存在的拓扑漂移速度较快,且坐标存在随机分布的规律,将锚节点看作病毒体,将移动无线传感网节点看作子病毒体,并针对病毒体-子病毒体之间存在随机拓扑规律,引入了病毒体投射机制,并通过迭代方式设计距离定位方案,模拟移动无线传感网定位过程中定位节点与待定位节点之间的拓扑漂移关系,提高网络对定位过程的感知能力。最后,引入权重调节机制对定位坐标进行误差消除,进一步提高网络定位精度与感知性能,强化对移动状态下节点间拓扑的感知与监控,减少网络抖动对定位过程的影响。仿真实验表明,本文算法与当前常用的凸优化的无线传感网障碍环境下定位算法(loc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obstacle environment based on convex optimization,OECO)及基于精确定位机制的改进DV-HOP算法(on improved DV-Hop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accurate node 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N-DV-Hop)相比,具有更高的定位收敛速度和更低的定位误差低。  相似文献   
54.
为进一步弄清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传毒规律.试验以烟草品种K326为材料,连续3a以不同接种方式对健康烟株进行TMV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烟草普通花叶病不通过烟叶气孔传毒,而是通过微伤口、大伤口和叶面与叶面接触渠道传播病毒,而且病毒人口离生长中心越近,病毒传播表现的速度更快,病毒的潜伏期为15~30 d,且在接种30~45d内,烟叶的发病率有一高峰值;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在烟株的幼嫩叶片上更易传播,症状表现在接种以上的叶片上,带病症的老叶片随着烟株的生长,症状会慢慢消失;在20~35℃的范围内,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症状的表现.杜绝烟草幼嫩叶片摩擦伤口和TMV接触,是防治烟株上TMV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虽然很早就已经被人类所发现,但是一直到2015年在南美巴西的大规模爆发,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寨卡病毒对人类的感染往往引起包括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在内的多种症状.寨卡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其基因组可以编码翻译并剪切加工出3个结构蛋白,分别为膜蛋白,囊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 NS5).相关研究已经证明,NS1蛋白与同属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的发病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根据其蛋白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寨卡病毒穿越血脑屏障有关.因此鉴别NS1与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蛋白对于发现寨卡病毒在细胞内的转运,转录,以及装配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此,该课题构建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包含Flag和Strep两种标签的NS1融合蛋白,通过免疫沉淀的方法将与NS1结合的蛋白利用标签蛋白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分别带有Flag与Strep标签的相互作用蛋白分析,发现了16个两种标签共同的结合蛋白,其进一步的通路分析证明这些蛋白于与病毒转录、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多个通路有关,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复制机制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编码牛免疫缺陷病毒(BIV)穿膜蛋白的一个400bp的基因片断被克隆到pATH表达载体上,此 重组的融合蛋白TrpE-Env8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而且包含有与BIV抗体特异性反应的抗原决定簇。我们用此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得到与BIV穿膜蛋白特异性反应的杂交瘤。此单克隆抗体在蛋白印迹法分析中与重组的TrpE-Env8有特异性反应,用免疫酶染色法可检测BIV在体外的复制。  相似文献   
57.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王俊伶(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厦门361021)中图法分类号TP3091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及其发展计算机病毒是以磁盘、磁带或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能“传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它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程序大多夹...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介绍使用BATMNU.EXE文件制作杀毒工具软件大集成的方法,该大集成采用菜单式操作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59.
汉滩病毒M,S基因不同拼接方式原核表达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比较汉滩病毒囊膜糖蛋白G1与核蛋白(NP)主要抗原位点片段不同拼接方式的原核表达效果,将汉滩病毒76—118株M基因编码G1的片段与S基因编码区5’端约O.7kb的片段连接,克隆入pGEX一4T2,构建嵌合基因原核表达栽体pGEX-4T2-G1S0.7,pGEX-4T2-S0.7G1,在大肠杆菌XLl一Blue中诱导表达GST—G1S0.7或GST—S0.7G1融合蛋白。经IPTG诱导后,ELISA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融合蛋白均可与抗汉坦病毒NP的mAb特异性结合,融合蛋白GST—G1S0.7还可与抗汉滩病毒糖蛋白的mAb特异性结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诱导出G1S0.7或S0.7G1与GST的融合蛋白,其中G1S0.7嵌合基因的表达产物降解较少。研究证明:两种拼接方式的嵌合基因均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蛋白,但表达效果不同,为汉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利用Rr—PCR方法,从分泌抗汉滩病毒mAb的杂交瘤细胞系3Gl中扩增出抗体VH和VL基因,通过PCR方法获得1inker—VL基因,进而利用加端PCR技术,在扩增出的单抗体VH和1inker—VL基因两端加上限制性酶切位点,分别克隆入pUCl8中并测序.3Gl VH基因长360bp,编码120个氨基酸;VL基因长324bp,编码108个氨基酸.在pUCl8载体中将VH和1inker—VL基因连接成ScFv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