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10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基础科学》2012,(3):21-21
除极地地区之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最多的冰川。这些冰川是许多亚洲主要河流的源头,但是它们大部分却在萎缩,进而影响了一些比较大的河流如印度河的流量。由此产生的潜在的地质灾害使得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冰川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十分必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研究组与合作者对在过去30年里该地区的82个冰川的长度退缩、7090个冰川的面积减小以及15个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冰川状况存在系统的明显差异。其中,喜马拉雅地区(不包含喀喇昆仑山脉)的退缩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22.
<正>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1~2009年石河子地区出现的霜冻地理分布规律、年际变化以及环流特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霜冻发生的天气学条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1983年5—7月(90°E—90°W,50°N—40°S)广阔区域中850hPa纬向风(u)的周期振荡做了功率谱及交叉谱分析。对同年5—9月资料做了EOF分析。着重讨论了中期以上几种周期振荡(40天、26天、13天)的分布特征及位相传播。并且分析了40天周期振荡与大气环流和海况季节转变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4.
用1979年FGGE—Ⅲb资料,对亚洲及其邻域的总能量、大气显热源和水汽汇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准40天振荡是亚洲夏季风区的主要特征振荡.振荡方差贡献的分布以及振荡源中心位置反映出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东亚大陆上空夏季风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受中纬度系统影响,华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则分别受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振荡从主要振荡源向外传播,东亚季风区振荡主要从东南向西北传播.总能量和水汽汇振荡的传播还表明,从南半球有明显的向北传播通道.这些通道与越赤道气流通道大致相对应.大气显热源的振荡则无此特征,但它对大气环流准定常状态的维持有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湾湾头和南海既是热源中心,亦为准双周振荡的源区.  相似文献   
25.
本文采用二维纬向平均模式,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西太平洋中纬度海域海温异常对环流变化以及我国东部江淮、华北平原汛期降水的影响。按季节不同把海温异常分为南冷北暖型和南暖北冷型。结果表明前期海温异常,其后3—5个月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变化。例如,春季南冷北暖型异常分布(20°—35°N偏冷,35°N以北偏暖)则夏季副高增强,其脊线位置偏北,长江流域夏季(7—8月)偏旱,而华北地区偏涝。反之,得到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南北两极海冰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思梅 《科学通报》1995,40(7):632-632
南北两极海冰是全球大气-海洋热机的巨大冷源,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关于两极海冰的研究以及海冰与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分别研究南极、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各自与气候的关系.本文则主要立足于全球范围进行综合研究.两极海冰作为冷源,除分别各自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外,两极海冰之间也应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本文试图研究两极海冰之间的涛动关系,以及把两极冷源对全球气候的作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7.
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酌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28.
本对40多年来新疆树木年轮研究工作做了简要总结.发现有以下研究特色:1.在年轮水学方面开启了我国利用树木年轮重建河流径流量和河流径流深度场研究的先河;2.在年轮气候学方面,主要是利用树木年轮重建空间上大尺度的气候要素变化,开创我国沙漠地区树木年轮研究工作,利用树木年轮重建某地区单旬降水和山区降水日数,研究了雪与树木年轮的关系以及冰期与降水的关系,创立大样本、多年表、面控制的采轮布局策略等;3.在年轮与环境方面利用树木年轮做春小麦气候产量预报,建立了树木年轮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9.
台风是影响舟山的常见天气系统,台风影响时往往风雨交加。当0407号台风“蒲公英”穿越舟山时,舟山海域风不大,而台风离开后,舟山海域风力却突增到12级。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危害性很大。利用Micaps平台对台风周围的温度场、变压场、梯度场等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发现冷气团与台风外围暖气团相遇,生成了1对中尺度气压偶。因此,冷空气的侵入是造成这次强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0.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