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91.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砂砾岩油藏储量丰富,然而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期次划分和砂体分布样式研究不够精细,影响了该区油藏评价与开发.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方法,建立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构型的分级方案,总结了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特征,井震综合刻画了4~5级构型单元的空间分布样式.其中8砂组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舌状体构型单元,辫状沟道砂砾岩整体呈退积式交错叠置分布;7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朵叶体,水下分流河道呈进积式冲刷切割与叠置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地区的油藏评价与开发生产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92.
为了理清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引起的盆地变形,断陷内部构造样式多样及构造解析存在多解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重新梳理、区域构造特征及郯庐断裂演化的分析,结合伸展、走滑拉分、走滑挤压以及后期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叠加对方正断陷的影响,对构造解析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并建立了方正断陷伸展-走滑-挤压三维应力模式。研究认为断陷西部改造程度弱,继承了断陷初期白垩系盆地的伸展模式,断陷东部后期挤压推覆改造强度大,伸展模式已不适用,必须考虑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断陷中部发育的伊汉通断裂走滑特征明显,花状构造发育,以伊汉通断裂为界断陷东西两侧表现为不对称差异走滑断陷特征,伊汉通断裂两侧应用走滑模式解析,因此,对于多构造叠合断陷盆地不能单纯地用伸展模式来解析,更应考虑后期的改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构造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3.
针对东濮凹陷卫城油田卫2块储层构造复杂且非均质性程度高的特点,利用岩心常规物性测试、薄片鉴定等技术,结合动态数据和测井参数解释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究有利的挖潜区块。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中等,平面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下分流河道主体部位非均质弱,向河道侧翼过渡非均质性有变强的趋势。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顶部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河口沙坝主体砂体的顶部及其侧缘砂体的中下部剩余油相对集中,为研究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4.
本文依据沉积学和地震地层学理论研究了惠民凹陷西部近万公里的地震剖面,利用地震前积反射和地质资料分别研究和确定了该区沙三段下部沉积时期的古水流体系,包括研究区西部临盘长轴三角洲水流体系、南部夏口短轴三角洲水流体系和北部滋镇扇三角洲水流体系。其中西部临盘长轴三角洲水流体系是研究区沙三下沉积时期最重要的水流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前积反射结构和地质资料分别确定的古水流体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文中指出,在少井或无井地区进行古水流体系分析时,利用地震前积反射结构确定古水流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5.
根据动态平衡的概念,对东营凹陷网毯式体系中的结构、油气的输导、仓储和成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仓储层作为连接油源通道网层和油气聚集网层的枢纽,对来自油源通道网层的油气起到临时的仓储作用。一部分油气通过仓储层的输导,在上部网层聚集成藏,另一部分油气可在仓储层中聚集成藏。仓储层输导和聚集油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它维持着油气运聚的动态平衡。在东营凹陷中、东部,仓储层发育,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空隙,并组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故油气二次成藏的机会较多,是寻找他源隐蔽油气藏的重要区域,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6.
There is a gas-rich and well-charged petroleumsystem in the Kuqa Depression where Triassic and Jurassicsource rocks play important roles. Distributed in an area ofmore than 10000 km and with a thickness of up to 1000 m,they are composed of dark mudstones, carbonaceous mud-stones and coal seams containing 6%, 40% and 90% of TOC,respectively, and are mainly the humic organic matter. Ashigh-quality regional cap rocks, the Neogene and Eogenegypsum rocks and gypseous mudstones matched well withthe underlying Neogene and Cretaceous-Eogene sandstones.They have formed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Also the Jurassic sandstonesand mudstones formed another favorable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 The traps are shaped late in the fold-thrust belt,mainly fixed in the Tertiary-Quaternary, where ten structurestyl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se traps spread as a zonein N-S, are scattered like a segmental line in W-E and showtier-styled vertically. The best traps are gypsum-salt coveredfault-bend anticlines related to the passive roof duplex. Thispetroleum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accumulation. Inth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mainly gas condensate andoil accumulated and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outer circularregion of the kitchen; wherea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Hima-layan the gas accumulations mainly formed and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inner circular region near the kitchen. Theoverpressure of gas pools is common and is formed by sealcapacity of thick gypsum layers, extensive tectonic compres-sion and large uplift. The well-preserved anticline traps un-derlying the high-quality regional cap rocks of the Tertiarygypsum rocks and gypseous mudstones are the main targets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Aboveconclusions are important for the petroleum geology theory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old-thrust belt in foreland basins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97.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 ,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沙四型”原油 ;小营、乔庄、梁家楼、大芦湖油田的原油主要为源自沙三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金家、正理庄、纯化油田的原油混源特征明显。从纵向上看 ,沙三、沙四段中的油气主要来自本层系 ,其他层系的原油主要为混源型原油。  相似文献   
198.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以往常用有机碳含量下限 (0 .5 % )作为烃源岩是否有效的判识标志。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厚达 10 0 0~ 15 0 0m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大于 0 .5 %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其作为有效烃源岩。对东营凹陷进行精细的油源对比发现 ,其有效烃源岩绝未达到 10 0 0m之厚 ,对油气藏真正有贡献的主要为沙四上和沙三下亚段有机碳含量在 1.5 %以上的烃源岩 ,它们控制了东营凹陷各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因此 ,有效烃源岩下限标准的确立 ,应以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可首先通过油源对比确立有效烃源岩层段 ,然后运用测井方法删除非烃源岩夹层 ,并获取烃源岩的各项评价参数 ,从而完成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99.
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冲积体系碎屑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店组储层为冲积扇、河流、泛滥平原等冲积沉积体系砂岩 ,砂岩类型以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储层物性较好 ,随深度加大 ,储层物性逐渐变差 ;沉积相、碳酸盐、泥质胶结、溶蚀作用是影响砂岩物性的主要因素 .碳酸盐胶结及压实作用是本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为浅埋期碳酸盐和晚期埋藏碳酸盐 (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 )胶结 2种 .泥质基质及黏土薄膜有利于砂岩原生孔隙的保存 ;溶蚀作用有利于储集层物性变好 .根据K/Φ等物性参数将储层划分为 3类 ,孔店组三段主要为Ⅱ类和Ⅲ类 ,孔店组一、二段 3类储集层均有分布 ,有利储层为Ⅰ类河流相的河道砂体 .  相似文献   
200.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辛油田是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杂断块油田,油气来源复杂。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将该区原油划分为来自沙三段源岩的“沙三型”和来自沙三、沙四源岩的“混源型”,其中“混源型”占较大优势。结合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油气主要来自利津、牛庄和民丰3个洼陷,其中“沙三型”原油主要分布于靠近利津洼陷一侧;“混源型”石油分布广泛,越接近牛庄洼陷,混源油中沙四型原油的贡献越大。研究表明,近洼陷的混源油来自同一洼陷的不同烃源岩,油田中心区块的混源油则为不同洼陷和不同层位原油的混合。多组断裂发育和多洼陷充注是导致该区大量混源石油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