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提出模糊概念的定义,并给出模糊概念的一些基本性质.通过模糊概念与模糊语言命题的比较发现,两者在描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而我们可以通过模糊概念的获取来很方便地从形式背景中抽取模糊语言命题.  相似文献   
22.
杨双 《科技信息》2009,(11):180-181
双关语的翻译问题一直都是译界难题。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双关语翻译中灵活变通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例考察译者在双关语翻译中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方面如何做出动态顺应,旨在揭示顺应论对双关语翻译具有解释力和指导作用,译者在双关语翻译中应遵循动态顺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23.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4.
段志高 《科技信息》2009,(31):I0195-I0196
语境研究在不断的发展中。语境研究可以分为静态研究阶段和动态研究阶段。静态语境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对话语交际解释力弱。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提出了针对话语交际的动态语境理论。动态语境论认为,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交际者对语境做出选择,上轮话语可以作为下轮话语的语境,因此语境总在变动中。  相似文献   
25.
《喻世明言》作为明代通俗白话文小说集,文中大量使用了“把”字句。通过对这些用例的穷尽式考察,既可以看出近代汉语“把”字句的主要用法是表处置和工具,又可以发现制约和影响“把”字句使用的因素有文体风格、篇章的衔接、语用习惯、表达语义重心的需要、说话人的风格与爱好等。  相似文献   
26.
言外之意     
林景英 《科技信息》2007,(21):170-171
言外之意是一种从句子的意义中推断出来的实际话语的含义。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人们往往故意违背合作原则或是遵循礼貌原则,从而导致言外之意的产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人们可以悟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主要具有风趣幽默和巧妙讽刺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通过语境教授语言:基于任务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从全球着眼,从本土着手”,随着全球民族、文化、宗教、语言的日益多样化,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球公民”。本文旨在介绍如何在外语教学环境下,运用“基于任务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8.
生活是思想品德的基础."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相似文献   
29.
设(A,B,V,W,Ψ,Φ)是一个Morita Context,具有一对零态射()=0,[ ]=0,C=(AW VB)是对应的Morita Context环.本文研究了C与A,B,V,W之间关于环的重复性、Kasch性和极小内射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
The widespread impression that recent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pioneered exploration of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shown to be in error, partly due to a lack of appreciation of historical precedent, and partly due to a mis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have been intertwin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ferents of “democracy” are an important key in the American context, and that orthodox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end to be molded by the actual regimes of science organization with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These theses are illustrated by consideration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John Dewey, Hans Reichenbach, and Philip Kitc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