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71.
孔子的传统主义是一种理解和解释传统经典的方法。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域中孔子的传统主义解析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二者都主张经过创造性理解和解释经典,从传统内部寻找思想史演进和现代性形成的文化基础。这种解析可在"理解"和"解释"两个理论层面加以完成。其意义在于:梳理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的内在逻辑,即澄清孔子仁学普遍理性化的现代方式。  相似文献   
72.
春秋时的赋诗、言语引诗 ,展现了诗、乐、舞、礼由合而分的演变过程。春秋时的赋诗 ,既反映出诗与礼、乐、舞的统一 ,同时也呈现了诗在演变中与礼、乐、舞的分离。春秋盛行的言语引诗是诗与礼、乐、舞走向分离的产物。这一演示过程呈现出中国早期诗歌的礼用本质。孔子的《诗》论 ,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体现出的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它较为全面地阐发了以礼为核心的《诗》的功能  相似文献   
73.
论袁枚《子不语》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袁枚《子不语》语言的基本风格:平实、简约、诙谐;分析了《子不语》中语言材料的运用方式和修辞特征在平实、简约、诙谐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子不语》用语通俗平易、不事雕琢、简洁凝练、诙谐幽默的特点,认为其语言运用平实中见奇巧,言简而意赅,诙谐中见讥嘲揶揄,体现了作者较为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也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74.
孔子的贵族精神表现为对于个人人格和首创精神的推崇,这种精神的产生既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又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托.尤其体现了对于"仁"的哲学理念的契合.正是这种贵族精神与中国判例法传统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中国的贵族精神虽然在战国以后整体上受到了重创,但它依然在士大夫乃至寻常百姓中以新的方式顽强地宣示着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5.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孔子出于救世之弊,大力提倡孝道,把周人具有政治伦理意义祖先崇拜的“孝”的思想发展改造为一种对在世父母的“生孝”为核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相似文献   
76.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7.
兰学开创了日本大规模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先河,对日本传统儒佛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日本文化中心主义的产生确立了思想前提。在兰学发展近300年的历史中,阿兰陀通词、荷兰商人和幕府官员都是重要的推介者,但尤以兰学者的影响最为重要,他们对日本近世思想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8.
儒学在其二千多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五个时期的历史演变,至晚清逐渐走向衰落."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后,现代新儒家致力于复兴儒学运动,作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今,面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挑战,儒家文化若能正确应对,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关系,可以预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79.
在《论语》中,孔子曾从各个角度对"仁"进行了论述,却只是些教人以为仁之方而已。于"仁"之明确定义,孔子却几乎不曾提及。文章分析认为,仁的本质乃至真至诚的自然情感。  相似文献   
80.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它都是为此服务的,文章对孔子培养学生道德自觉性、强调道德实践、以身作则、褒贬法和友贤成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其现代价值,以期为当今的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