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2.
介绍了图书馆书库的繁杂忙碌景象,阐述了不同管理态度的管理效果,探讨了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思想指导意义,论述了孔子思想的实际运用,提出应采取大众认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3.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4.
说仁     
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注解,它最终从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上升而为一个贯通天人的哲学范畴。爱人是孔子赋予仁的基本内涵。程颢以与物同体释仁。程颐反对以爱释仁,而以公论仁。谭嗣同解仁的形上之意为通。  相似文献   
105.
孔子学院是我国推广汉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其教学问题备受关注。孔子学院在教学中存在师资缺乏、队伍不稳;教材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因材施教"等问题。孔子学院应当尽快实现师资队伍的专职化、教材的本土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6.
选取理雅各、威利和庞德的三种《论语》英译本中的两个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翻译,探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译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译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7.
刘汉银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13-1416
孔子学院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文化软实力工程,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的公益机构,自开办以来,其快速的强大与发展成为了汉语文化强大的出口品,如今孔子学院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其发展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促进孔子学院的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教育家孔子认为,职业理念、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风范、职业态度、职业修养、职业技能等都是从师任教所应具备的道德要求。孔子的师德观,对当代教师的职业成长仍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9.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关道德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历史中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读。从学、思、行三个方面总结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学、思、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这对解决当前研究生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在《诗品》中,钟嵘的一个"孔氏之门如用诗"之喻,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的学者为之却步,有少数研究者尝试作出解释,却终不得要领。笔者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索,首先针对个别学者对"孔氏之门如用诗"之喻的合理性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多重辩驳。在对三种不合钟氏原意的理解作了逐一剖析之后,笔者以一种不同于前人的视角,对"孔氏之门"和"用诗"作了探究,最终提出了可行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