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61.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和浪击度的影响,不同潮区的种类数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季节变化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262.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海藻培养液中碳酸盐浓度时,由于pH对碳酸盐特征吸收峰影响严重,本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处理红外光谱,用该方法计算得到:对标准样品的预测标准误差为NaHCO3 0.08g/L,pH值为0.12,优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果。用该方法对实际螺旋藻培养过程中的碳源浓度进行了测定,预测标准误差为0.65g/L。  相似文献   
263.
藻类对UV-B增强的响应及其分子基础(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臭氧层破坏的日益严重,紫外线(UVR)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了UV-B增强对藻类的影响机制及藻类对UV-B的适应机制,UV-B对藻类有明显的伤害作用,损伤的主要目标是蛋白质、DNA和光合色素等物质;同时,藻类对UV-B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其适应的方式主要是逃避,屏障、损伤修复等,当损伤和修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不会显现受伤迹象,只有当损伤超出修复能力时,才会表现受伤症状。  相似文献   
264.
自然水体生物膜及其对常规重金属吸附的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海藻生物膜生物吸附重金属的研究,阐明生物吸附金属离子技术的特性。同时探讨了重金属吸附的机理和特性,阐明了其吸附过程符合动力学方程、符合logCt=logk (n-1)logt,其中k,n2为常数。  相似文献   
265.
β-胡萝卜素原料筛选及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柱层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β-胡萝卜素的分析方法。筛选出富含β-胡萝卜素的螺旋藻做为原料。分别以石油醚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螺旋藻中β-胡萝卜素。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藻粉中β-胡萝卜素与石油醚萃取相比具有萃取效率高、速度快、工艺简单、萃取物色味纯正、藻粉可以进一步利用和再出售的优点。  相似文献   
266.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是一项资源化技术,也是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文章主要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净化水质的机理和国内外利用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7.
葫芦岛底栖海藻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葫芦岛底栖海藻的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经调查该海区隶属于红藻门、褐藻门和绿藻门的底栖海藻共有103种,其中包括50种经济海藻.研究表明,葫芦岛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68.
秦皇岛海藻资源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年时问,对秦皇岛市海岸的海藻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查明秦皇岛市的海藻资源共有41科51属110种(新记录20种),其中褐藻门14科16属37种,绿藻门5科8属22种,红藻门21科26属50种,蓝藻门1科1属1种,其中的97种是经济海藻。将调查获得的34种海藻作为区系性质的代表,通过计算进一步证实本区区系性质属明显的暖温带性。另外对秦皇岛市海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数点建议。  相似文献   
269.
污水处理中的若干磁化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磁场对生活废水进行磁化处理并观察其生物效应.对磁化杀菌作用、好氧生物活性变化和藻类生长促进作用等进行了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磁化处理对污水中的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当磁场强度达到3500 GS时,好氧生物活性增加18%;与未磁化污水比较,磁化水藻类初级生产力可以提高1倍.本文还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其生物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270.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混凝剂投加量:铁盐>铝盐。铜绿微囊藻的整体混凝效果最差,针杆藻的最好。相比于铝盐,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值更大;针杆藻絮体的整体分形维数最大(最大值:1.72),铜绿微囊藻的最小(最大值:1.17),表明藻种形态对混凝絮体结构的影响。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的絮体粒径(d50)均大于铝盐絮体,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小于铝盐絮体的对应值。当采用铁盐混凝剂时,铜绿微囊藻絮体d50的最大值(632μm)小于针杆藻(765μm)和水华鱼腥藻(777μm);针杆藻絮体的恢复因子最大(26.54%),水华鱼腥藻的恢复因子最小(11.04%)。3种藻絮体到达等电点的铁盐投加量大于铝盐投加量,藻絮体Zeta电位可用于分析藻类混凝时最佳去除率对应的投加量。铜绿微囊藻以电性中和混凝机制为主,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机制则可能对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絮凝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