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61.
聚/表二元体系配制用水的水质对体系性能有明显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该方面研究较少。以聚丙烯酰胺
HTPW – 112(离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DWS – 3(非离子型)配制的聚/表二元体系为例,利用大量的室内实验,逐一评
价矿化度、铁离子含量以及细菌等水质指标对聚/表二元体系黏度的影响,为相似油藏的配聚用水水质优化方法提供
思路。实验表明,当Na+ 含量超过3 900 mg/L 时聚表二元体系黏度上升,对二元体系具有一定的盐增稠性能。单一
Mg2+、Ca2+ 含量大于500 mg/L 体系黏度下降趋势增强,且Mg2+ 的影响程度略强于Ca2+。Fe2+ 含量超过5 mg/L,二元
体系黏度开始大幅降低。SRB 超过5 个/mL、TGB 超过100 个/mL、FB 超过100 个/mL 会使聚表二元体系溶液黏度
幅降低,细菌的代谢产物是造成黏度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2.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三元疏水缔合共聚物(HAPAM).考查了引发温度、单体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含量、疏水单体含量、单体配比以及引发剂浓度对共聚物表观黏度的影响,在聚丙烯酰胺(PAM)大分子主链上引入阴离子基团和疏水基团后,阴离子的电黏效应与疏水基团的疏水缔合作用相互协同,使得共聚物水溶液的黏度明显提高.利用FTIR光谱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用RF-5301型荧光分光光度仪研究证实了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缔合行为.采用Brukerfiled流变仪对所合成的疏水缔合共聚物水溶液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3.
乳化剂和分散相含量对乳化液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旋转黏度计分别测量了当乳化剂和分散相的质量分数变化时,柴油-甲醇-水三相乳化液以及柴油-水二相乳化液的黏度.实验发现,乳化剂和分散相的质量分数均对乳化液黏度有影响:当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小于4.8%时,柴油-甲醇-水三相乳化液的黏度均大于柴油-水二相乳化液的黏度;当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大于4.8%时,若分散相质量分数小于20%,三相乳化液的黏度小于二相乳化液的黏度,若分散相质量分数大于20%,则三相乳化液的黏度大于二相乳化液的黏度,且随着分散相含量的增加,两者的黏度差也增大;就柴油-甲醇-水三相乳化液而言,即使分散相的质量分数相同,若甲醇和水的比例不同,其黏度也有差异;乳化剂含量对乳化液黏度的影响要小于分散相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4.
本研究系统地测定了288.15~323.15 K条件下,1-己基-3-甲基咪唑碘盐([Hmim][I])分别与甲醇(CH3OH)、二甲基亚砜(DMSO)和异丙醇(IPA)组成的二元混合溶液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密度和黏度。通过密度和黏度数据分别计算了二元混合溶液体系的过量体积(VE)与黏度偏差(Δη),采用Redlich-Kister方程对VE、Δη随溶液组成的变化进行回归,获得方程参数。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二元混合溶液体系的密度和黏度均降低,随着[Hmim][I]含量增加,二元混合溶液体系密度和黏度均增加。VE和Δη呈负偏差,不同分子溶剂对VE和Δη的影响较大。溶剂的分子大小对二元混合溶液体系的VE影响较大,Δη受到分子溶剂分子体积、分子极性和介电常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CH3OH对其影响最大,IPA其次,DMSO最小。  相似文献   
165.
为制备出适用于排水沥青路面的高黏度改性沥青,并降低使用成本,运用熔融共混工艺,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天然增黏树脂(TR)以及少量增塑剂混炼得到新型热塑性高黏度改性剂(N-HVM),用其制备新型高黏度改性沥青(N-HVA),并对其改性效果进行研究。选用传统TPS-HVA、SINOTPS-HVA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通过针入度、软化点、5℃延度、60℃动力黏度、135℃布氏黏度、弹性恢复试验研究不同N-HVM掺量对沥青常规物理性能的影响,确定出N-HVM的最佳掺量范围;其次通过黏度试验分析高黏度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试验、差示扫描量热(DSC)试验探析高黏度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最后利用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评价高黏度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试验结果表明:N-HVM最佳掺量(质量分数,下同)范围为14%~18.5%,制备的高黏度改性沥青常规物理性能满足规范要求。N-HVM的成本仅为市售高黏改性剂TPS、SINOTPS的30.8%、67.1%,能够显著降低高黏度改性沥青的使用成本。基质沥青与N-HVM...  相似文献   
166.
以乙基香兰素、1,10-菲罗啉、2-苯基吡啶和三氯化铱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阳离子型铱配合物的荧光探针(LIr).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探针LIr对黏度的响应性质,结果表明探针LIr识别黏度具有专一性,其荧光强度可增强约140倍.由于探针LIr对细胞的毒性较低,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67.
二元复合驱温度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丛苏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2):8687-8689
二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的黏度和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是影响二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温度对这两个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二元复合驱在国内已进入矿场试验阶段。针对国内几个二元复合驱试验区块,通过实验研究温度对二元复合体系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确定温度对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的影响,对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进行指导。对比几个试验区块的实验结果,通过研究温度对二元复合体系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确定温度界限,对矿场试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各区块实验结果,在国内首次确定二元复合驱温度界限为<80℃。  相似文献   
168.
掌握高含水油水混合液的黏度特性,对于高含水原油-水体系的管道输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搅拌测黏法测定并研究了剪切率、含水率、温度、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对高含水油水混合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表观黏度随剪切率的增大、含水率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呈现出剪切稀释性,而且该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混合液表观黏度随沥青质、胶质、蜡、机械杂质等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规律性,而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混合液表观黏度并不依赖于某一种界面活性物质,而是与原油中典型界面活性物质的总含量密切相关,受各种界面活性物质协同作用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高含水油水混合液黏度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为7.8%。  相似文献   
169.
HPAM、CPAM的氧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离子型聚丙稀酰胺(HPAM)、阳离子型聚丙稀酰胺(CPAM)溶液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氧化降解作用及对Na 、Mg2 、Al3 离子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HPAM、CPAM的化学降解作用主要有氧化作用和水解作用2种.其表观现象为体系黏度的下降和电导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0.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分子层次考察聚合物HPAM/PPG(聚丙烯酰胺/聚丙二醇)颗粒悬浮液驱油体系的增黏性质。结果表明:当溶液中聚合物HPAM和PPG颗粒总的质量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聚合物HPAM质量浓度占比增加时,体系提供更高的黏度;聚合物HPAM具有更大的回转半径,形成更多的交联,从而提供更高的结构黏度;较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水化层,实现水动力学增黏;—COO-形成的水化层中水分子数量更多,更容易形成水化层且形成的水层更稳定,对水动力学黏度的贡献更大;聚合物HPAM的亲水基团对水动力学黏度的贡献大于PPG颗粒亲水基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