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黄燕 《科技信息》2010,(13):123-123,70
调式体系,是指音乐民族性的特殊表现,而调式分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区分各地区音乐的异同。一般情况下,北方一般以山为疆、南方一般以水为界,而南北方之分,则以水和山和为界。其原因有自然、地理.民族、社会、历史等。由于南北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人文、语言与整个文化状况。华夏的悠久历史与强大势力,使得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基本上呈统一局面。而楚文化、巴蜀文化、扬越文化的独特个性。有形成了长江流域的凝聚区。东起苏北、洪泽湖,沿淮河西至伏牛山直到陕南的秦岭为一条南北分界线。总体上说,我国形成了主要的三条音乐特征的分界线:其一西起秦岭,  相似文献   
22.
黄河天然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黄河流域8个水文站点,采用mann-kendall方法,研究其1951-1998年的变化趋势,并确定突变点及其起始位置.结果表明:这些站点存在相同的趋势.年天然径流量除了兰州、河口镇和龙门外,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在90年代的早期或中期,但是下降的趋势点不同.研究发现,降水存在类似的趋势,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人类活动也是径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发展节水灌溉和实施南水北调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水资源供需矛盾在短期内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3.
赵运动  董梅  崔国庆 《科技信息》2009,(29):I0726-I0726
随着黄河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黄河两岸年用水量逐年猛增,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优化水黄河水资源配制不但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地区、产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4.
<正>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更是富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代表性的"大区域"和"大文化圈",这里所产生的民间艺术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位于九州之中,具有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这片广袤辽阔  相似文献   
25.
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采用1961—2000年黄河流域97个气象站点的系列资料,在分析黄河流域降水空间变化格局的基础上,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黄河流域近40 a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确定了各序列中存在的主要周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既受天气系统的制约,又受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明显的地区性差异;黄河流域年降水和各季节降水均存在8~12 a左右时间尺度的多少交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次4~6 a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也较明显,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变化趋势具有较大相似性,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说明夏季降水较大程度地控制着年降水。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可展现降水时间序列的精细结构,为分析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短期气候预测等节水关键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6.
张爱 《甘肃科技》2006,22(3):32-34
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黄河一直水患不断,加之中上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大量泥沙淤积,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灾威胁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心腹之患。2003年国家决定投资830.6亿元全面启动淤地坝工程建设,但对利用路桥和在大支流上筑坝均未立项,深感不足。如果全国都利用路桥改修淤地坝,将很快减少江河泥沙和泥石流之害,淤出很多土地,且节省投资以数百亿计。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黄河入海口拉深河床,从而形成上游拦,下游冲,使黄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7.
基于新发展理念选取36项指标系统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9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盟、州)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关联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低水平波动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显著;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以正向为主,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分布大致呈从东至西热度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经济实力、集聚程度、人才供给、财政支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污染排放指数的提升会抑制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8.
29.
安定区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区(县),通过生态修复,植被盖度增加,蓄水保土功能加强。可持续能力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在法规制度、封禁管护、治理模式、产业开发、机制革新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益的做法。要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政策。推进“五大建设”。  相似文献   
30.
《河南科学》2016,(10):1746-1751
利用Arc GIS及Excel软件对黄河流域2005—2014年地区工业增加值及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分析其进程、格局及原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地区近十年工业总体发展较快,其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工业化基本进入中后期,明显特征是不均衡.由东部到中部再到南部,工业化程度依次减弱,但不平衡格局有缩小的趋势,造成这种格局既有工业区位原因也有政府政策原因.此外,黄河流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缺乏创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差以及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黄河流域地区在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要注意加快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黄河流域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