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研究以L-精氨酸为原料制备L-鸟氨酸盐酸盐,通过设计正交实验,讨论反应pH、温度、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确定各步反应中较佳的实验条件。得到双酶耦合法制备L-鸟氨酸盐酸盐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pH值9.3,反应的温度为38.5℃,反应时间15小时,产率为83.5%。  相似文献   
12.
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进化和计算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结构、表达量、正选择位点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阐明ODC1基因在沙蜥属不同海拔物种中的表达模式和在高海拔红尾沙蜥中低氧适应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ODC1基因在红尾沙蜥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约为荒漠沙蜥的2.25、 1.14、 2.51和4.82倍,其中在肝脏、脑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荒漠沙蜥.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的总平均亲水性系数和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122和46.51,较荒漠沙蜥亲水性更高、结构更稳定.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位于β/α桶状结构域的222Gly→Ala(潜在的正选择位点)和228Ser→Asn两个突变使得该区域结构更紧凑,并使得蛋白质活性中心体积由荒漠沙蜥的0.734 3 nm3增大到红尾沙蜥的0.744 8 nm3,且活性中心亲水性增大.位于β层片结构域的446Ile→Met氨基酸突变使得该区域的无规则卷曲被α螺旋取代,蛋白质稳定性增强.红尾沙蜥ODC1基因表达量的显著上调和氨基酸突变导致的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增...  相似文献   
13.
以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 arg-13基因作为探针筛选λgt10 cDNA文库,获得全长arg-13cDNA并能表型拯救arg-13突变株,进行了arg-13cDNA测序,为了进一步证实arg-13的功能,构建了GALI诱导表达的arg-13cDNA的载体,该载体能表型互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visiae arg11突变株,证实arg-13编码线粒体内膜鸟铵酸转运酶 ,并表明酶母线粒体膜易位蛋白复合物能定位粗糙脉孢霉线粒体内膜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酸棒杆菌生物合成L-鸟氨酸的代谢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代谢流平衡模型,通过物料衡算和Matlab线性规划的方法得到谷氨酸棒杆菌1009生物合成L-鸟氨酸的代谢流分布与理想代谢流分布.结果表明:在分批培养条件下,生物合成L-鸟氨酸的过程中,有58.6%的C架进入糖酵解途径,41.4%的C架进入戊糖磷酸途径,L-鸟氨酸的产量达到理论最大产率的65.4%;与理论值相比,应降低三羧酸循环的代谢流,同时减少副产物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脯氨酸的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脯氨酸的代谢情况。脯氨酸是由谷氨酸或乌氨酸合成的,分解为谷氨酸、有机酸和CO_2。P5C在脯氨酸代谢中起中心作用。脯氨酸还向蛋白质掺入,并被转化成羟脯氨酸。  相似文献   
16.
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 ,经硫酸二乙酯、紫外线诱变 ,定向选育出一株鸟氨酸生产菌A1 1 57,其遗传标记为 Arg- D-Argr SGr,并能耐受高浓度葡萄糖。对菌株 A1 1 57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在最佳培养条件下 ,该菌株 L-鸟氨酸产量可达 9.85g/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