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80篇
教育与普及   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25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永安镇油田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安镇油田位于单断式箕状凹陷的陡坡断阶带,受3条大断层控制,从而向北出现了低、中、高3个台阶带。这一主体构造形式奠定了该了油基本构造格局,并控制了永宽镇油田的油气差异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从向北依次出现低饱和油藏,油藏,油气藏,气藏这一个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22.
滩坝相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测井、生产测试等静态和动态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逐级揭示了平方王油田沙四中滩坝沉积特点。从层内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这三类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滩坝相低渗透油藏储层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及其对水驱油开发和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层厚度及垂向的剩余油分布;平面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面积和平面剩  相似文献   
23.
用组合模型预测油田产油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动态趋势预测理论。将时间序列分析与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用于油田产量预测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先采用灰色建模或逐步回归方法,从数据中得到趋势项的数学模型,然后对剔除趋势项之后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AR模型或ARMA模型。将以上两个模型结合起来构成组合模型,用于预测油田产油量。应用实例证明,该方法具有容易实现、预测准确的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24.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三角洲储层微观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Es2)三角洲储层以下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储层的埋藏深浅,成岩作用较弱,常见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也较普遍,属于早成岩期的B亚期。储层的粒间孔隙发育,以中孔中细喉结构为主,孔喉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储层成岩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加大了不同相带的砂体成岩和孔隙结构的差异,进一步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5.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26.
堵水调剖决策系统在七区中注聚后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七区中注聚后部分油井见聚浓度高,注聚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为此,应用聚和物堵水调剖决策系统对目前七区中注聚后的窜聚井进行了综合治理,对高见聚油井采取了干灰阻聚措施.通过对注聚井的防窜及油井阻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后对整体堵水调剖效果进行了评价,为同类油藏的堵水防窜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27.
配电网分段开关优化配置,可以减少用户停电损失,提高供电可靠性。分段开关优化配置是一种以可靠性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组合优化问题。结合油田配电网的分段开关类型和馈线自动化方式,给出了配电网开关配置的数学模型。应用蚁群算法(ACA)求解分段开关的位置和数量,并对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赋值、搜索空间、转移原则和更新原则进行了改进,克服了基本蚁群算法搜索时间长、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实例分析表明,该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强,搜索时间短,收敛速度快。  相似文献   
28.
利用岩石物性分析、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对乐安油田草13断块沙四段储层及其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段储层岩性混杂、岩石疏松,属中偏低渗储层。其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粒间孔隙、晶间微孔隙和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类型为主;孔隙和喉道分布区间宽,孔喉参数变化范围大,分选和均质程度低,孔喉比偏大,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较强。利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沙四段储层退汞效率与各孔隙结构参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随孔隙度、渗透率增大,退汞效率迅速增加;而随孔喉增大,退汞效率缓慢增加.喉道分选性与驱油效率虽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差。总体上,研究区沙四段储层驱油效率随储集物性的变好而增加。  相似文献   
29.
用常规方法确定岩性油藏含油边界需要一定的井孔资料,导致勘探成本较高,为此引入神经网络方法。先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提取地震特性参数,与已知井的试油结果一起组成神经网络的学习样本集,经训练并绘制测线剖面或平面图,最终确定出含油边界。应用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二叠系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进行了含油边界的确定,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以直观地在剖面图上确定油藏的含油边界,这样确定的含油边界能够满足储量计算的要求,且该方法较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0.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7种,其中有4种因素影响较大。侧缘微相带由于注水状况差,易于形成剩余油;小鼻状微型构造高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且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靠近断层的地带封闭性好,剩余油相对富集;注水井网不完善易于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原油性质和注水压差,剩余油主要是在多孔隙网络体系条件下形成,其形态多以油珠、油丝、小油块和孤岛状分布。剩余油形成过程中,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它们决定油层孔喉结构及润湿性,提供水驱油动力,控制水驱油过程,影响水驱油的速度。此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