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91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67篇
教育与普及   18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篇
现状及发展   38篇
综合类   634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52.
本文报道对喀斯特粘土矿物进行稀土元素水解实验、解析实验、人工吸附实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探讨粘土矿物对离子型稀土元素最佳吸附的PH值环境。  相似文献   
53.
大孔树脂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放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大孔树脂吸附柱进行了工艺放大,确定了大柱的上柱流量,计算出其吸附量、吸附效率等参数.结果表明,采用保持柱内通过时间不变(v/L=常数)的方法进行放大,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树脂的吸附效率在90%左右,处理能力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可以作为大孔树脂吸附柱工艺放大的依据.当上柱流量在40~170L·h-1范围内变动时,其吸附效率在71 15%~91 56%的范围之内变化.  相似文献   
54.
本文建立了高效有机吸附膜吸附数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相符,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周立幸 《科学通报》1995,40(16):1532-1532
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一直是一个颇受注意的课题.Dent等曾用红外和H_2-D_2交换及BET方法研究了他们的动力学过程及机理.他们发现当氢在氧化锌上吸附时有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快速可逆吸附;第二类是慢速不可逆吸附.Fubini等则用微量量热计研究了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动力学.他们指出,第二类吸附可能是由于氢慢慢向氧化锌体相扩散所引起的.我们在高灵敏的Calve微量量热计上分别用连续进样法和脉冲进样法对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进行了仔细研究.所用试样是由纯  相似文献   
56.
57.
采用静态吸附重量法研究了几种电解二氧化锰样品对水蒸汽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经393.2K和523.2K处理2小时后,吸附水蒸汽的等温线外形类似于Ⅲ类吸附等温线。经523.2K处理2小时的样品,吸湿性低于经393.2K处理的样品。FEMD样品在常温下吸附后,并在低于50℃的温度下脱附2小时,反复进行10次,最后一次的吸附量相当于第一次吸附量的65%。  相似文献   
58.
海藻纤维废渣为海藻琼脂提取工艺的副产物,富含碳、氧等元素,以其为原料制备高性能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可实现海藻纤维废渣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海藻纤维废渣制备多孔碳,通过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探究吸附行为;并利用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算法构建氨氮吸附容量的预测模型,分析多孔碳制备过程的升温速率、碳化温度及碳化时间等因素对氨氮吸附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藻纤维基多孔碳材料对氨氮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3.514 mg/g,其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实验和模型证明多孔碳制备过程中碳化温度对氨氮吸附的影响最大,升温速率和碳化时间次之;通过数据模型得出以5℃/min速率升温至1 000℃碳化120 min制备的多孔碳具有最优的氨氮吸附性能.本研究提出一种数据模型,并结合实验成功证明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可为今后生物质衍生多孔碳的制备方法提供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59.
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布雷顿循环中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的应用,对PCHE通道中的超临界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阐述了热侧运行参数和冷侧运行参数对换热的影响机制.考察了热侧流体温度、流线和湍动能的分布情况.评价了热侧■流、壁面■流和通道综合换热系数,建立了热侧换热关联式.计算结果表明:热侧压力提高、热侧进口温度下降、冷侧进口温度减小,均导致热侧换热增强.局部高湍动能是强化换热的原因.提高热侧参数可使通道的■耗散性更小.  相似文献   
60.
考虑到CO2是固定源和移动源废气中的主要组分,Fe2O3是铁基催化剂中的重要活性物质,研究了CO2对Fe2O3催化剂NH3-SCR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的加入在300℃以下明显抑制了催化剂的NH3-SCR性能.这主要是因为CO2的存在改变了催化剂表面NH3/NOx的吸附行为,从而影响了NH3-SCR反应.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结果表明,CO2可以被吸附活化成碳酸盐物种;这些碳酸盐物种可以作为新的酸性位点吸附NH3物种,促进催化剂对NH3的吸附;但同时CO2和NOx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这会导致催化剂表面生成的关键NO2物种和硝酸盐物种的减少,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