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水热/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晶型(立方相、六方相和混晶相)In2O3,并将其与片状HZSM-5分子筛机械混合得到CO2加氢制芳烃的串联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测试了其催化活性,重点讨论了串联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空间分布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N2等温吸附-脱附和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表面酸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In2O3金属氧化物与片状HZSM-5分子筛的活性位点过于接近时,迁移到分子筛中的In物种毒化了其表面酸性,导致反应中间产物甲醇无法高效转化为芳烃,致使CO2转化率与芳烃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我国面临着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排放限制要求,以及商业催化剂(V2O5-WO3/TiO2)危废处理困难等问题.以工业偏钛酸为钛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xCeO2-yWO3/TiO2催化剂,研究了活性组分Ce,W含量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其中30Ce4W催化剂脱硝率90%和95%的温度区间最宽分别达到了310℃和285℃.采用XRD,XPS,BET,NH3-TPD,H2-TPR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及脱硝性能机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30Ce4W催化剂表面较高的Ce4+占比和化学吸附氧含量、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脱硝性能,且该催化剂表面氧化物更容易被还原并对NH3的吸附能力较大,因此其脱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苯丙氨酸或柠檬酸与硝酸铕的摩尔比对燃烧法制备的Eu2O3的物相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纯单斜和立方相的Eu2O3.以325 nm激光为激发光源,在30℃和O2气氛下对单斜和立方Eu2O3上过氧物种的光诱导生成情况进行比较考察,结果表明:经325 nm激光照射后,单斜和立方Eu2O3样品表面均检测到过氧物种的生成,但以柠檬酸为还原剂制备的单斜和立方Eu2O3均比以苯丙氨酸为还原剂制备的相应样品更易于生成过氧物种,其原因可能是前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两种方法制备的立方Eu2O3均比单斜Eu2O3更容易生成过氧物种.O2和CO2程序升温脱附(O2-,CO2-TP...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Sm对Mn基催化剂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改善作用。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SmxMn0.3?xTi催化剂(x = 0, 0.1, 0.15, 0.2和0.3)。活性测试表明,Sm0.15Mn0.15Ti催化剂在180?300°C条件下,NO转化率达100%,N2选择性达87%以上。表征结果表明,Mn基催化剂中添加Sm,抑制了TiO2和Mn2O3相的结晶,提高了比表面积和酸性,其中Sm改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从152.2增加至241.7 m2·g?1。这些作用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Sm0.15Mn0.15Ti的Sm3+/Sm和Oβ/O的相对原子比分别为76.77at%和44.11at%,添加Sm增加了表面吸附氧(Oβ),降低了Mn4+的表面浓度;程序升温还原H2(H2-TPR)结果表明,Sm0.15Mn0.15Ti催化剂还原温度提高,H2消耗量降低至0.3 mmol?g?1。Sm的引入降低了催化剂Mn4+表面浓度,使得该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降低,进一步抑制NH3氧化和非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生成N2O,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N2选择性。原位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DRIFTs)表明,Sm0.15Mn0.15Ti催化剂的NH3-SCR反应主要遵循Eley?Rideal机制。Sm掺杂增加了Sm0.15Mn0.15Ti催化剂的表面吸附氧(Oβ),降低了氧化还原性能,提高了Sm0.15Mn0.15Ti催化剂的NO转化率和N2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使用动态反应釜制备得到磁性粒子,与静态反应釜相比单次制备量提高20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获得了粒径200 nm左右的单分散Fe3O4粒子,并具有超顺磁性;对其表面进行SiO2包覆,获得具有良好分散性的Fe3O4@SiO2粒子。研究发现Fe3O4@SiO2对DNA提取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并且质粒DNA吸附到Fe3O4@SiO2上后可直接加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作为扩增模板。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V2O5质量分数不同的V2O5/Al2O3催化剂,采用Zr对Al2O3载体进行改性并应用于催化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二甲氧基甲烷(DMM)的反应中。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N2吸附-脱附(BET)、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Al2O3负载的钒基催化剂相比,Zr改性提高了钒氧化物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加强了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效调变了催化剂的酸性和氧化性,进而提高了DMM的选择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DMM的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为175 ℃,经20%V2O5/12%ZrO2-Al2O3催化氧化,甲醇转化率为27.9%,DMM选择性为99.9%。  相似文献   

7.
浸渍法制备的Cu/Al2O3催化剂上仲丁醇的催化脱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浸渍法制备Cu/Al2O3催化剂. 研究了Al2O3< /sub>晶形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 影响, 考察了催化剂对仲丁醇脱氢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借助BET, XRD和TPR对催化剂进 行 表征, 结果表明, 载体影响催化剂表面铜物种的存在状态. 对载体进行处理, 可 获得性能较佳的仲丁醇脱氢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表面包覆法制备了纳米Fe2O3-Al2 O3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的物相、 粒度和形貌进行了研 究. 结果表明, α-Fe2O3掺杂降低了Al2O3相变温度, 在900 ℃可以得到稳定的α-Al2O3相.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废汽车催化剂(SAC)与含铜电镀污泥(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形成的CaO?SiO2?Al2O3?4.6wt%MgO?Fe2O3五元渣系的冶金特性。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FactSage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研究了该渣系的熔渣结构、熔化温度和粘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Fe2O3含量(3.8wt%?16.6wt%)、CaO/SiO2质量比(0.5?1.3)和SiO2/Al2O3质量比(1.0?5.0)的提高可以促进硅酸盐网络的解聚,同时以四面体和八面体单元形式存在的大量Fe2O3确保了Al3+离子的电荷补偿,使得Al2O3仅表现为酸性氧化物。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Fe2O3含量、CaO/SiO2比和SiO2/Al2O3比的增加,熔渣中发生硅酸盐网络结构解聚和低熔点相变,促进了熔点和粘度的降低;而进一步增加会导致新的高熔点物相形成,反而导致粘度和熔点回升。根据实验分析,优选的低聚合度、粘度和熔点炉渣组成为:Fe2O3含量为10.2wt%?13.4wt%,CaO/SiO2比为0.7?0.9和SiO2/Al2O3比为3.0?4.0。本研究为SAC和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的炉渣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铜基催化利在甘油氢解制1,2-丙二醇反应中的稳定性,制备Cu/ZnO和Pd/WO3/ZRO2混合催化剂采用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N2吸附技术对催化剂的还原性能、酸性进行表征。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Cu/ZnO-Pd/WO3/ZrO2混合催化剂对甘油氢解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Pd/WO3/ZrO2可降低Cu/ZnO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混合催化剂催化甘油氢解制1,2-丙二醇的稳定性与WO3/ZrO2的酸密度有顺变关系,WO3/ZrO3的酸密度越高,所构成的混合催化剂稳定性越好;均匀混合的Cu/ZnO-Pd/WO3/ZrO2催化剂对甘油氢解反应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超临界CO2动力循环高温承压部件与工质相容性问题,研究了T92耐热钢在600和700℃超临界CO2环境下的腐蚀过程动力学及其热力学产物。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CO2在FeCr合金表面的吸附过程,模拟了T92耐热钢在初始氧化阶段原子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并基于腐蚀热力学原理,分析了氧化层和碳化物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高温腐蚀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700℃时,T92耐热钢氧化层厚度约为600℃时的13.5倍,氧化层结构为外侧Fe3O4层、内侧FeCr2O4层,氧化层内部主要为C23C6型碳化物;CO2优先吸附于Cr原子(111)表面,当Cr与CO2发生反应后,部分形成游离态的C沉积于氧化层表面,并以离子的形式向内扩散;腐蚀过程主要由离子扩散控制,扩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研究为超临界CO2材料抗腐蚀性能评估提供了一种复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Fe3O4粒子,然后将油酸修饰到Fe3O4粒子表面,再通过疏水作用进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包覆,得到Fe3O4@CTAC粒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Zeta电位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Fe3O4@CTAC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3O4粒子表面包覆CTAC后粒径无明显变化,并且仍保持良好的单分散性;Fe3O4@CTAC粒子具有超顺磁性和良好的磁响应性能;Fe3O4@CTAC粒子的Zeta电位较高,分散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Fe3O4@CTAC粒子进行了抗菌性能及磁分离去除菌体测试,结果显示:当Fe3O...  相似文献   

13.
水体中残留的H2O2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含氧自由基,进而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并引发病变,因此实现水体中的H2O2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制备了具有较高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MoS2-Fe3O4复合物水凝胶,并构建比色传感平台实现了水体中H2O2的灵敏检测.在H2O2-TMB显色体系中,Fe3O4与MoS2纳米片复合协同催化H2O2产生含氧自由基,水凝胶三维结构可有效抑制MoS2-Fe3O4堆叠,促进活性位点的暴露,进一步提高对H2O2的催化能力.动力学常数显示,MoS2-Fe3O4...  相似文献   

14.
以NH4Al(SO4)2·12H2O为原料,通过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葡萄糖合成α-Al2O3,研究了葡萄糖含量和预压处理对α-Al2O3粉体合成工艺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变相变过程,降低合成温度。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葡萄糖时,可在950℃合成单相α-Al2O3粉体,合成温度比不添加葡萄糖时低200℃左右;添加质量分数为75%的葡萄糖时,α-Al2O3的合成温度可进一步降低至900℃。添加葡萄糖可以降低α-Al2O3合成温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热加速了NH4Al(SO4)2·12H2O的热分解,二是葡萄糖的添加使NH4Al(SO  相似文献   

15.
以尿素为沉淀剂, 采用均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层状Cu/Zn/Al 水滑石化合物. 将前驱体材料经焙烧、还原后得到Cu/ZnO/Al2O3 催化剂, 并将其用于CO2 加氢合成甲醇反应. 采用X 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热重(thermogravimetric, TG)分析、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 XRF)分析、N2吸附、H2 程序升温还原(H2-temperature program reduction, H2-TPR)、氧化亚氮(N2O)反应吸附、CO2程序升温脱附(CO2 temperature program desorption, CO2-TPD)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共沉淀法, 以尿素作为沉淀剂, 通过均相沉淀法所制备的前驱体的结晶度更高、催化剂比表面积更大、金属Cu 的分散度更好. 另外, 采用回流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活性评估结果表明, O2转化率随金属Cu 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加, 而甲醇选择性则与催化剂表面碱性位的分布有关. 因此, 采用尿素回流处理均相沉淀法制备的Cu/ZnO/Al2O3催化剂的甲醇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商业磁铁矿铁精粉(Fe3O4),设计了提纯和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为99.5%以上、分散性良好的α-Fe2O3纳米粒子,对其提纯、制备工艺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wNaOH对除硅效果影响显著,当wNaOH为39%时,可使原料矿粉中wSiO2由1.11%降至0.032%,得到较纯铁精粉;随烧结温度的升高,α-Fe2O3颗粒的结晶度、形貌特征及磁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当烧结温度为670℃时,α-Fe2O3颗粒综合性能最佳,颗粒结晶度较高、分散性较好,具有亚铁磁性;通过对氢氧化铁沉淀物加热搅拌时间的控制,可有效调控α-Fe2O3的晶粒尺寸;当搅拌时间为60 min时,获得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仅为35.3 nm的α-Fe2O3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7.
首先采用工艺较为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Fe3O4材料,对其进一步修饰后可得到Fe3O4/GO复合材料,最后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得到具有磁性的纳米材料Fe3O4/GO/ZnO,并将该材料用于盐酸土霉素的吸附研究中。考察了盐酸土霉素的起始浓度、pH以及吸附剂的用量等因素对盐酸土霉素吸附效果的影响,还考察了纳米材料的再生循环次数及最大吸附量。结果表明:盐酸土霉素起始浓度为18 mg/L,pH值为3,材料用量为0.003 2 g等最佳条件下,该材料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91.93 mg/g,前再生3次吸附量保持在150 mg/g左右,故制备的Fe3O4/GO/ZnO磁性纳米材料对盐酸土霉素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板带钢热轧过程的氧化损失造成了极高的能源和材料损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本文研究发现,将Al2O3纳米流体应用于板带钢热轧过程,能够在起到润滑作用的同时同步实现对带钢表面的氧化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板带钢热轧实验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其作用机理。首先,Al2O3纳米粒子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润滑剂的润滑性能,使轧后带钢的表面形貌最佳、粗糙度最低、表面缺陷最少。此外,钢板表面生成的氧化皮也变薄,铁氧化物中Fe2O3的比例显著变低。同时,轧后带钢表面有纳米粒子沉积,形成了厚度约193 nm的保护层。保护层主要由Al2O3和烧结的有机分子组成,阻止了钢板基体与空气的直接接触,从而实现了氧化抑制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Al2O3层可以同时通过物理吸附和穿透阻隔效应阻挡了O2和H2O分子向金属基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高炉渣系各组元活度对高炉冶炼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基于分子-离子共存理论,建立CaO-SiO2-MgO-Al2O3四元渣系Al2O3活度预测模型;结合试验测定值对其进行验证与修正,最终建立了修正的CaO-SiO2-MgO-Al2O3四元渣系Al2O3活度预测模型;同时,依据模型计算结果探究R(w(CaO)/w(SiO2)),w(MgO)/w(Al2O3)和w(Al2O3)对Al2O3活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CaO-SiO2-MgO-Al2O3四元渣系Al2O3活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很好地预测熔渣Al2O3活度;当w(MgO)/w(Al2O3)=0.40,w(Al2O3)=20%时,随着R增加,Al2O3活度逐渐减小;当R=1.25,w(Al2O3)=20%时,随着w(MgO)/w(Al2O3)增加,Al2O3活度逐渐减小;当w(MgO)/w(Al2O3)=0.40,R=1.25时,随着w(Al2O3)增加,Al2O3活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In的掺杂能提高SnO2(110)表面气敏性能的反应机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2分子在In掺杂SnO2(110)表面的吸附行为. 计算结果表明:In的掺杂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导电性,形成具有氧空位的缺陷表面,有利于发生活性氧在表面的预吸附过程. 掺杂的In5c/SnO2(110)表面对NO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对NO2气体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In掺杂后氧空位缺陷表面的形成. 此外,活性氧物种的预吸附对材料表面气敏性能的影响取决于NO2在材料表面的具体吸附位点,其中Sn5c位点的吸附促使电荷从表面转移到气体分子,导致表面电阻的增大以及氧空位的产生,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气敏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