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裂(隙)纹是宁夏贺兰山岩画表面完整性严重破坏的典型病害问题.本研究基于声发射原理,利用单轴压缩试验模拟岩画载体材料岩石所受荷载,分析岩画载体材料强度破坏模式,获取声发射信号特征,探究AE时空演变规律,建立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的损伤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破坏呈现“圆锥形”,其损伤发展主要经历原生裂纹闭合、次生裂纹发育以及裂纹贯穿破坏3个演化历程;损伤演化模型的力学和物理意义明确.声发射特征与变形特征紧密相关,能够表征岩石内部损伤过程,可以用来判断岩样岩石内部(微)裂纹状态,为石质文物载体材料裂纹扩展至破裂失稳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2.
苗军  李红霞  魏建成 《科技资讯》2012,(29):23+25-23,25
贺兰山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特征显著。依据形成时间,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马家沟组,米钵山组2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于贺兰山中一南段,隶属华北西缘地层分区和祁连一北秦岭地层分区。笔者认为奥陶纪初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海侵范围几乎含盖整个本区,形成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台地相沉积。后期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碎屑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砾屑灰岩,角砾岩,属次深海大陆斜坡沉积。从岩石地层.地层层序,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相演化序列总体看来,反映了一个海侵沉积序列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3.
 华北西部贺兰山-桌子山及其邻区奥陶纪构造亲缘性、洋陆格局、盆地原型、物源以及板块缝合带的存在与否和具体位置等基础地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激烈争论。近年来,随着岩石地球化学、古地磁、锆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新数据的大量积累,相继提出一些新证据和新假说,将上述科学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梳理近年来一系列最新进展,重点对一些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存在的学术争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贺兰山西坡浅山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的植物多样性明显不同,荒漠灌丛带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荒漠草原带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特点,其多样性和均匀度则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疏林灌丛带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而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以研究区内10个泥岩样为统计对象,分析泥岩中所含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同一微环境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相近,不同微环境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泻湖相泥岩中微量元素与潮坪相泥岩中微量元素分布明显不同。该区在晚石炭世为滨岸过渡环境,古气候条件温暖潮湿,这与古生态学、古生物化学相标志表征结果一致。该研究可为贺兰山地区的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6.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8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ka)、末次冰盛期(LGM,~18ka)、晚冰期(12.0±1.1ka)和新冰期(3.4±0.3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980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724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47.
宁夏贺兰山大型真菌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调查,共采集标本756份,隶属子囊菌门2目,5科,9属,10种,担子菌门14目,27科,72属,249种,其中有73种为宁夏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8.
195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经济组的调查范围是,东起山陕交界的黄河沿岸,西至乌鞘岭和贺兰山,南起秦岭,北至长城,共计陕甘两省139个县市,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经济组的任务是:(1)对陕甘两省调查区进行省内经济区划(省内第一级经济区划),(2)以省内经济区划为基础,进一步进行局部经济区划,(3)参加重点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49.
贺兰山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扫描电镜(SEM)对贺兰山5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表明,这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均与其所属科或属的总体性状相一致,而同属豆科(Leguminosae)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野大豆(Glycine soja),其花粉形态主要在大小和表面纹饰的细微性状存在差别;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us)的花粉形态符合蔷薇科(Rosaceae),除地榆属(Sanguisorba L.)外的总体特征;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alashanensis)的花粉形态与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 L.)其他种的形态大致相同,但纹饰表现非常强烈;四合木(Tetraena mongollcus)在我国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的单种属植物,其花粉形态与蒺幕科其他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50.
贺兰山高等真菌区系地理成分中,世界性分布属占64.1%,种占19.5%,他们多为适应性强的腐生菌类;欧亚北美分布属占35.9%,种占52.7%,未发现热带分布的属或种,充分显示出该地区真菌以北温带分布成分为主的特点;欧亚分布种占11.5%,东亚北美分布种占9.9%,表明该地区真菌区系与欧洲,北美洲的密切联系,中国-日本分布种占3.1%,可见本地区和日本在真菌区系上也有着联系;本地区特有成分较少;但从贺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孤立的山体和复杂的地形分析,随研究工作的深入,很可能有一些山的分布的特有分被发现,贺兰山真菌区系成分与邻近的内蒙古大青山相比较,共有种多达57种,而与地处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湖南莽山相比较,共有种仅有12种,更进一步说明本地区深居北温带,真菌区系以泛北极成分为主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