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在词典编纂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便于管理,通过引入工作流技术,进而设计开发面向任务的词典计算机辅助编纂系统是必然的.采用工作流技术的词典计算机辅助编纂系统覆盖词典编纂全过程,包括语料采集、语料处理、语料查询、词目编制、义项例证的收集筛选和词典出版等,通过对工作任务的高效管理,以保证词典内容的准确性和词典发布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和启示。然而,利用语料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文章借鉴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了英语专业新生的语音语料,由此发现了学生语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难题,这对英语语音教学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3.
Space到底该怎么定名?——一项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 从“space”“空间”“太空”等词的词典释义入手,文章分析了space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几种定名方案。基于25万字真实语料的统计调查得出带有space的名词词组在汉语中的使用分布情况,提出了对space定名的正确态度和修正方案。一 问题的提出从这样一句话谈起(注意句中黑体字部分):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就空间遥感、航天通信、太空垃圾处理等航天技术开展国际空间合作。这句自造的句子在语法、用词上都没有错误,但若要翻译成英文,读者可能不免要大吃一惊了:黑体字部分的翻译竟然都对应space这个英文单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近5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完成任务之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备加关注。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出现了:在英文中涉及到航天词汇时都用一个简单的space,而在汉语中用词则很不统一——大陆习惯认同的是“航天”一词,港澳台一般用“太空”一词,技术资料和国外报道则常用“空间”一词,此外还有“宇航”“外空”“航宇”等用词。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例句中的多个名词表达同样意思的情况。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年版),space一词的本义为“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所有物体存在和移动的空间)”,汉语译为“空间”。而Merrian-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5年版)则对space一词单列义项“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英语科技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ademic Press)对space一词有两个义项:“①the three-dimensional expanse in which all matter is located and all events take place,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variously described as extending indefinitely or as finite but immeasurably large.(在所有方向的三维扩展,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所有物质在其中存在,所有现象在其中发生。)②also,outer space,the portion of this expanse lying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this is the sense of the term space as it is used in compounds such as 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and so on.(即外层空间,这种扩展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那部分,这也是它在许多像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等合成词里的意思。)”由此可见,英文中space的本义是指包容万物,无限延伸的任何“空间”,如果将其使用在航空航天上,则又称outer space,意义“窄化”,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这就是造成space一词有多种译法的主要原因。汉语中最常用的能够替代“地球大气层外空间”这一概念的是“太空”。对“太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极高的天空”。《辞源》(1915年版)的解释是“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辞海》对“太空”的解释最接近科学,也最接近我们所需要的译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也做出规定: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称为“空中”(air,aero-),大气层外的空间称为“太空”(space,astro-),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因此,2000年10月,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理事扩大会上,部分院士和专家强烈呼吁将“空间”改为“太空”。反对者的意见是“太空”一词中国古而有之,多见于诗人的遐思渺想,艺术性浓于科学性,所以应取直译“空间”。其实,“空间”一词也是古而有之的,《辞源》(1915年版)对该词的解释是“空间,常于时间对举。横行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空间尤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尤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的释义接近于space的本义,但由于其科学性和直译性,目前赞成使用“空间”的越来越多,诸如“空间技术”“空间微粒”“国际空间站”等词语也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至于译为“航天”一词,则主要归功于钱学森院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钱学森院士的建议和倡导下,将先前常用的“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飞行”“星际航行”“宇航”等名词统一为“航天”,同时将做限定词的space基本上都译成“航天”,而不用“空间”,例如“航天活动(space activity)”“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航天飞行(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站(space station)”“航天服(space suit)”等。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术语归一化为规范技术资料和统一科研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广为大众所接受。但“航天”毕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即使动词词性渐化为名词(如将space flight译为“航天飞行”),也会缺失原词space作为位置、场所的概念意义,在很多场合也无法归一,如interstellar space就不能翻译为“星际航天”。二 解决方案的提出《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等十几位代表对部分航空航天词汇术语翻译的讨论稿,讨论最多的术语就是space。 在这次讨论中产生了对该词翻译的三种方案:(1)当一个名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用“航天”;当一个名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用“太空”或“空间”。[1](2)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定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2](3)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译成“航天”较好;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译成“太空”较好。[3]以上三种方案大同小异,能够得到的基本共识有:当强调活动时用“航天”,当强调位置场所时用“太空”或“空间”。当然也存在分歧和疑问:方案(1)将“事物”分为两类,一为与航天器相关的“事物”,另一为太空中的“事物”。认为前者应翻译为“航天”,后者应翻译为“太空”或“空间”。方案(2)最符合短语分析,措辞最为严密,但遗漏了带有限制词的space的组合名词,如interstellar space应该怎么翻译。方案(3)直接去掉了“空间”这个译法,措辞也最为模糊(注意“模糊”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很多情况下“模糊”比“精确”管用)。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与航天有关的“事物”要翻译成“航天”吗?“限定词+space”组成的组合名词该怎样翻译?专有名词如机构名等如果要发生译法上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于这些专名该如何处理?要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不过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真实语料中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窥其端倪,或许会得到一些启发。三 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给中国带来了荣誉和威望,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我们采用MyFinder检索软件随机从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浪、央视网站、雅虎中文等综合、新闻类网站下载和航天相关的中文语料416篇,约25万字,借此来考察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分布情况。下面为统计结果:对以上统计结果有一点需要说明:单个词在真实语料中称为“一元”,复合词(组合词)视其组合成分的个数称为“二元”“三元”等。对于一元词的检索,在特定领域内真实语料的规模达到20万字,那么该词的出现频率就相对稳定,统计结果可信。但对于二元以上词的检索所需的真实语料量非常巨大,这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论证,本文不做介绍。本文所考察的组合名词词组绝大部分都是二元的,所以25万字的规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由于本文所考察的二元名词词组都和同一一元词相关,属于词的搭配,所以在有该一元词统计结果的前提下,也能够真实反映这些词组的使用分布状况。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独词检索时,“航天”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空间”和“太空”,“空间”和“太空”的使用频率相当。这说明目前大众和媒体所认同的这三个词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航天”,有时也使用“空间”和“太空”。对于“空间”和“太空”的认同大抵相当,因此在翻译时短期内还不能去掉或不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词。(2)当space做限制词时(词组2~9),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词组2,3,5)用“航天”的次数较多。词组7虽然也属于这一类,但结果不一致,原因是该词的语义重心不同则词汇表达形式不同:如果表达航天技术上的竞争活动,用“航天竞争”;如果表达在宇宙空间上的征服,则用“太空竞争”。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词组4,6,8,9),用“太空”或“空间”。(3)在space做中心词的名词词组中(词组10,11),用“空间”。(4)专有名词(词组12)有固定的译法,一般不更改。四 结论基于词典和真实语料统计解决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4个问题中的3个,对于第一个问题——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仍没有解决。其实术语的翻译也应该遵循约定俗成和语言渐变的规律,一味地强调规定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英文space一词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语义的“窄化”,即“大气层外的空间”,那么,汉语词“空间”或“太空”也势必会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同样的变化。到底是哪个词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重要,甚至两个词都发生这样的变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大气层外的空间”。根据本文真实语料统计的结果,可以将上面第二部分对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的翻译方案作以修正: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一般译为“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通常译为“太空”或“空间”;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中心词,带有限制词时译作“空间”;带有space的专有名词应遵循原译,固定下来,可以采用规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64.
抽象语义表示(Abstract Meaning Representation,AMR)到文本生成(简称AMR-to-Text生成),可将给定的AMR图生成与其意义相同的文本。由于AMR-to-Text生成可使用的标准数据集规模较小,因此该任务生成文本的性能受模型影响较大。针对此问题,文章基于大规模自动标注语料来比较先进模型和基准模型生成文本的性能,探索了先进模型在使用大规模自动标注语料的基础上,是否还能够保持其显著的性能优势。使用了(Sequenceto-Sequence,Seq2Seq)的Transformer模型和当前AMR-to-Text生成性能最优的图到序列模型,通过不同方案比较模型生成文本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大规模自动标注语料的基础上,AMR-to-Text生成任务的先进模型与基准模型生成文本的性能没有显著差异,先进模型的性能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65.
袁建英 《科技信息》2011,(8):147-147
本文总结了国内从不同角度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进行的研究,并就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6.
文体的丰富性是《南齐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具有两方面的语料价值。主要一点是,在分析《南齐书》文体构成的基础上,"文体分布比较"的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认识语言成分的语体属性;其次,丰富的文体有助于保存一些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另外,《南齐书》作为一部正史,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言语中的个体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67.
学者大多从我国城市史、民俗史、文化史角度研究《东京梦华录》,但是它的语言学价值同样也是相当重要的。这部文献反映了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具有重要的语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语料库分析方法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运用日渐增多,通过检索软件获得的语料被认为可以为批评家的直觉提供数据验证(Louw,1999)。本文通过运用语料库检索的手段,对文学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检索并加以分析,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汇的搭配和使用,透过文章的表层对话,分析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特征,把隐合的结构显现出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热情。并对语料在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初步尝试,以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
在蒙古语语音合成系统中,语料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语音合成的效果.因此,语料库标注规则的设计对语音合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新的蒙古语语音合成语料库的标注规则,并用按此规则标注的蒙古语语料库进行了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蒙古语语音合成实验,合成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说明我们提出的标注规则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70.
作为听力训练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应有所侧重,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文从职技高师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特点入手,说明了大学英语第一学期应侧重自下而上的听音训练,并着重说明了教师在语料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