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1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荔枝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以下简称“平腹小蜂”)是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 Drary)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本研究以保护天敌为目的,探索三种常用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与温度间的关系.实验选用喷雾气压恒定为2kg/cm~2、时间自动控制为3秒的ZHL97型喷雾器系统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进行药剂处理.结果表明,在22—30℃、70土5%R.H,14L:10D光照条件下.三种药剂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的毒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三种药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排序因处理后温度的不同而不同,26℃下与厂家对药剂标定的毒性大小一致:甲胺磷(高毒)>乐果(中毒)>敌百虫(低毒).  相似文献   
72.
《武夷科学》2020,(1):29-36
为深入了解褐圆蚧纯黄蚜小蜂(Aphytis holoxanthus DeBach)个体生长发育状况,采用跟踪观察,应用透射光和直射光拍摄,描述了该蜂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温度(25±1) ℃、相对湿度70%±5%条件下,纯黄蚜小蜂卵期2~3 d。产卵后0~8 h为卵裂和胚盘形成阶段;16~18 h后,形成胚带和胚膜;50~52 h后,胚胎雏形形成;54 h后,胚胎形成,卵壳表面出现裂缝,卵壳从卵端部开始脱至卵柄,1~2 min完成孵化。纯黄蚜小蜂幼虫期约为7 d,蛹期7~8 d,预蛹浅黄色,老熟蛹复眼浅灰色,胸部腹板和腹部腹板大部分暗褐色。  相似文献   
73.
以北碚榕试管苗为材料,炼苗后采用可降解的无纺布育苗袋育苗,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品氏营养土、蛭石、珍珠岩、林下腐殖土的不同体积混合物)、不同叶面追肥(0.5%~2%尿素、NPK复合肥和Hoagland营养液)对苗木生长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育苗基质为品氏营养土,试管苗移栽30d后株高增加1.90cm,叶片增加2.75枚,移栽成活率为96.29%;最适叶面追肥为1%尿素,喷施30d后(1次/3d),株高增加1.94cm,叶片增加3.2枚,移栽成活率达100%;株高7~9cm(叶龄5~8枚)的苗木,移栽田间30d后,株高增加1.4cm,叶片增加3.4枚,移栽存活率达96.25%,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74.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为进一步丰富我国以及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编目,发掘我国跳小蜂科寄生性天敌资源,在海南省9个市县开展了跳小蜂采集工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对在海南省通过黄盘诱集法获得的千余跳小蜂标本进行检视,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以外部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研究。【结果】鉴定出跳小蜂科1新种,并详细记述了其雌成虫的形态特征,并附特征照片。与相近种进行对比分析,编制了古北区和东洋区种类的分种检索表。【结论】新种命名为海南阔角跳小蜂(Zaplatycerus hainanensis sp. nov.),为该属在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6.
图书推荐     
<正>对于自然科学类的图书,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热爱,可是真正学术的书往往过于深奥,内容浅的书又读着无味。最近,我终于读到了一本不错的书,即华东师范大学马炜梁先生的新著——《植物的智慧:一个植物学家的探索手记》。探索是一种治学态度。该书是由作者野外探索植物数十年积累的素材汇集而成,其中的图片均为作者不畏艰辛亲历高山、谷地、海滨等植物生境而拍摄的,作者深厚的植物分类学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77.
以榕类水草丛生芽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日温28℃,夜温22℃,光照强度为1 000~2 000 lx,光照时间10~12 h/d条件下,研究榕类水草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组合MS+6-BA 6 mg/L+NAA 0.4mg/L+Ad 16 mg/L+蔗糖30 g/L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率达2.56.综合各因素水平组合对不定芽生根与生根苗质量的影响,组合1/2 MS+6-BA 0.2 mg/L+NAA 1.0 mg/L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86.67%,平均根数6.20根,平均根长0.48 cm;生根苗质量也最好,平均茎粗为0.412 3 cm,平均茎高0.84 cm,平均叶数6.70片.组培苗在珍珠岩∶椰糠:火烧土=1:1:1的移栽基质上,移栽成活率最高,成活率达83.33%.  相似文献   
78.
刺桐姬小蜂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一种外来害虫,对南方作为行道树和庭园绿化种植的刺桐属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是新的外来害虫,对它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较少.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的经验,就该虫的特征特性、生产习性、危害症状、防治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以美丽枕果榕Ficus drupacea var.glabrata为材料,研究了在传粉完全中断的条件下,采用树内和树间的人工授粉以恢复传粉获得种子.实验结果表明,雌花被同株的雄花授粉不育,被异株的雄花授粉可育,且长花柱雌花、短花柱雌花及中间类型雌花均可经授粉后发育为正常的种子,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76.34%,说明人工授粉是恢复此种榕树传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0.
栗瘿蜂在一定区域内呈周期性发生,十年左右暴发一次,大发生持续2-3年,可自然“消退”。影响栗瘿蜂发生的主导因素是寄生性天敌,中华长层小蜂是最主要的天敌种群,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制约。它们之比称益害比,益害比低时,栗瘿蜂虫口直线上升,直至大发生;益害比1:5左右时,可抑制栗瘿蜂大发生,仍造成一定的为害;益害比在1:5以上时,可控制栗瘿蜂的发生。益害比可作为栗瘿蜂发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