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丛书文集   37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8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对两种商业用球形胶质纤维素和它的低孔隙的胶质改性物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他们的孔隙率、排斥分离尺寸和描述微粒分配平衡系数的模型.特别是,发现他们中的一种的微粒分配平衡系数可用简单的RandomPlane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2.
本研究以海藻酸钠(SA)和醋酸纤维素(CA)为膜材料,研究了SACA渗透蒸发共混膜的制膜条件,分析了该膜的渗透蒸发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ACA共混膜对乙醇—水混合液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23.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纤维素纳米晶须/柞蚕丝素(CNW/TSF)核壳结构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研究了不同核壳质量比的CNW/TSF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结晶结构.研究表明:与纯柞蚕丝素纳米纤维相比,核壳结构的纳米纤维的直径显著增加;在所选的质量比范围内,CNW含量对核壳结构纳米纤维的直径影响不明显;CNW/TSF纳米纤维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且作为皮层的TSF能够很好地包覆作为芯层的CNW;随着CNW与TSF质量比的增加,芯层厚度逐渐增加,皮层厚度逐渐减小,但CNW和TSF相应的结晶结构均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4.
己内酰胺(CPL)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对CPL脱水是除杂工艺中最后一步。然而,CPL是热敏性物质,为防止CPL高温分解,重点研究了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对CPL脱水。以棉短绒为制膜原料,采用碱溶解方法,通过相转变制备了再生纤维素(RC)膜。研究了铸膜液浓度对膜结构的影响。铸膜液的最佳浓度为4 wt%,RC膜表面平滑、无孔,可作为渗透汽化膜,但纯RC膜的通量较小。因此,选取了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β-环糊精(β-CD)分别对RC膜共混改性,考察了改性膜的溶胀度、接触角和渗透汽化膜分离性能。RC-PVA膜的机械强度、通量和分离因子均优于纯RC膜。β-CD提高了膜的分离因子,对通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5.
为了筛选利用纤维素的高效固氮芽孢杆菌作为生产生物固氮菌肥料的菌株,将土壤样品悬液在80℃水浴加热10min,采用以微晶纤维素为碳源的无氮培养基富集和分离纯培养;用DNS法测糖、微量凯氏定氮法定氮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和固氮效率;通过盆栽试验观察菌液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比对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实验筛选到生长较快、纤维素酶活性和固氮效率较高的利用纤维素的固氮芽孢杆菌菌株CX21,该菌株在黄瓜盆栽试验中可以达到对照处理施用化学氮肥的等同效果;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胶质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mucilaginosus.  相似文献   
126.
"卷首语"栏目结合本期专题论文刊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的文章,介绍木材剩余物高效再加工和循环利用中的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和纳米纤丝化纤维素的研究现状,此二者已经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7.
纤维素为原料,通过在氮气氛下炭化和水蒸气活化得到纤维素基炭.采用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低温N2吸附测试手段研究了纤维素的炭化和活化过程以及过程中炭微晶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变化.纤维素分子结构中的C—OH、C—O—C、C—H等基团在280~380℃之间大量分解,380℃后少量裂解产生的小分子碎片或基团持续分解,同时碳元素发生结构重排,形成石墨微晶.炭化温度是影响纤维素基活性炭微晶结构及孔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炭化温度的升高,石墨微晶尺寸变大,孔结构得到发育,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当炭化温度为600℃时所得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炭化时间对炭微晶结构及比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先是炭结构中的非微晶碳被氧化,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积变大,然后微晶碳被氧化,微晶结构被破坏,炭中部分微孔变成中孔或大孔,导致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积变小,当微晶间的非微晶碳被充分氧化而又不破坏原微晶结构时得到的炭孔隙最丰富.  相似文献   
128.
木材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直径在纳米尺度、具有高长径比、高比表面积和丰富表面基团的纤维素分子聚集体。基于"自下而上"的思想,利用层层分离法从木粉中分离出纳米尺度的基元纤丝。首先,通过化学和超声预处理并结合高压匀质处理的方法从木材中分离制备出纳米纤维素(CNF);然后,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将CNF进一步组装加工成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研究发现,超声结合匀质的方法,可得到均匀纤丝化的CNF,具有低直径尺寸分布(纤丝直径为1~3 nm)和高长径比特征,但氢键作用的影响使得单根纤丝又易重构为簇、带状的聚集体形式。随着CNF溶液浓度的增大,所形成的气凝胶密度增大,孔隙度降低,结构由以纤维为主,转变为纤丝交织的片层结构。本研究所得的气凝胶可广泛应用于包装、生物医药、吸附材料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9.
为制备一种新型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以盐酸作为掺杂酸,过硫酸铵作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将从废报纸中提取的纳米纤维素与苯胺单体复合,合成了纳米纤维素增强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分别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四探针测试仪、万能力学实验机,测试纳米纤维素增强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导电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聚苯胺的质量分数达到20%时,掺杂纳米纤维素的聚苯胺复合材料保持了良好的导电性能,同时提高了韧性。  相似文献   
130.
为获得均一稳定的纤维素气凝胶,以再生竹纤维为原料,采用滴定悬浮和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球形纤维素气凝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球形纤维素气凝胶为纤维素II型结构,内部为疏松多孔的网络状结构。球形纤维素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均在240 m2/g以上,且孔径均在15 nm以下,最小密度可达37 mg/cm3,这表明球形纤维素气凝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小的孔径。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纤维素气凝胶大球的最大热失重温度为364.4℃,纤维素气凝胶中球的最大热失重温度为357.3℃,纤维素气凝胶小球的最大热失重温度为354.2℃,而再生竹纤维的最大热失重温度为354.0℃。球形纤维素气凝胶在污水处理、海水除油、重金属离子吸附等领域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