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1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453篇
系统科学   590篇
丛书文集   219篇
教育与普及   37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6篇
现状及发展   68篇
综合类   6772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443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506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模板合成技术,以阳极氧化铝膜为模板,通过化学聚合法制备管径为200nm,长为数微米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管阵列。经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PMMA微管阵列的结构和形貌,结果显示PMMA微管具有与模板孔洞相似的形状、大小和排列,微管的壁厚为40~60nm;除管状结构外,还存在丝状和类似竹节状的结构;不同结构微管的形成与单体的充填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2.
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纳米CaCO3复合材料,考察了纳米CaCO3对PCL结晶性能和CaCO3含量对PCL/CaCO3复合材料力学及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DSC结果显示纳米CaCO3对PCL的成核结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辐照交联使PCL的结晶熔融温度和开始结晶温度提高5℃以上;DMA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模量随纳米CaCO3含量增加而增大,但高于40%后基本无变化。纳米CaCO3含量在5%~15%范围内能明显提高PCL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杨氏模量;辐照交联也起到增强各组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其变化的规律与交联前一致。复合材料经辐照交联后具有形状记忆特性,随着纳米CaCO3含量的增加,形变后的材料在熔融温度下开始回复所需时间缩短,回复速率加快,所有组成的样品在所测试的实验条件下最终回复率达97%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纳米CaCO3粒子在PCL基质中无明显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63.
采用建立在固定的交错网格上隐式追踪界面的Level Set方法来计算有自由面的流动问题.在计算中求解了两种互不相溶流体的N-S方程.所参考的算例是瞬时溃坝问题,计算结果和实验观测基本符合,表明Level Set方法在液体自由面数值模拟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4.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表现出极好的摩擦学性能,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和润滑性能,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更好的抗磨性能,适合在高载荷、长时间工作状况下使用,在摩擦学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介绍了纳米润滑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现状,概括了纳米润滑粒子的摩擦学性能和机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5.
超重力场中微细晶须碳酸钙结晶过程及产品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旋转填充床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超重力场中,以MgCl12或H3PO4为晶形控制剂合成微细晶须碳酸钙,通过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以及针状晶种存在与否两种情形下晶体形貌的演变对结晶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产品粒子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无晶种存在时,微细晶须碳酸钙晶形的形成需要经历不规则外形-类纺锤形-晶须状-微细晶须状4个阶段;有晶种存在时,产品粒子倾向于在其表面或周围成核,最终所有粒子短轴与长径比趋向均匀;微细晶须碳酸钙粒子在陈化及干燥情形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硫存在下的中间相炭微球制备及形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煤焦油沥青中添加硫,420℃下反应7h得到了不同形貌的中间相炭微球.通过对沥青中间相接组成、软化点和甲苯可溶物(TS)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发现硫在热缩聚反应中交联作用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间相反微球形貌的表征结果显示,随着硫在原料中加量的增加,生成中间相构筑单元的时间推迟,中间相反微球的尺寸变大;另一方面,体系中的硫使先前生成的中间相反微球表面活性点增多,中间相反微球在碰撞时会发生粘连,后续的中间相构筑单元的堆积将产生各种异形,如哑铃形和蛹状等.另外,在开放体系中,使用氮气鼓泡,过快地形成了中间相反微球,这种炭微球存在大量的裂缝.  相似文献   
67.
水性聚氨酯粒径和黏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单官能团小分子物质封端的软硬段皆含羧基的脂环族水性聚氨酯(PU)分散体,研究了羧基含量、pH值、c(NCO)/c(OH)比值、反离子种类和固含量对PU的粒径、黏度和特性黏度的影响。同时,比较了黏度与特性黏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验结果表明:随pH值的增大,PU分散液体系粒子粒径减小,临界值为8.0;随羧基含量的升高,PU分散液体系粒子粒径减小,临界值(质量分数)为4.05%,而PU分散液体系黏度与特性黏度均增加,此后在有限范围内波动变化,这表明PU分散液体系宏观与微观性能变化趋于一致;随c(NCO)/c(OH)比值升高,PU体系黏度逐渐增高,特性黏度与相对分子质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68.
提出一种基于回收的磨损尺寸胀修恢复技术,并分析了胀修恢复后零件的残余应力分布.根据理想弹塑性厚壁圆筒理论,在零件的原始设计中预留胀修恢复几何结构,当某些贵重零件的外径关键尺寸因磨损而失效后,通过胀修恢复技术把它胀大到预定值,使之恢复到设计公差范围内.胀修恢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无污染、劳动强度小、不改变零件的表面形貌等优点,同时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并降低零件的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讨论,对垂直光线高速运动的中性粒子所受光压进行分析,得出当粒子速度增高时,其所受光压也增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通过淤浆预聚对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催化的苯乙烯预聚动力学规律和预聚条件对预聚物粒子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苯乙烯在石油醚中的聚合速率是衰减型的,但随着溶液中甲苯含量的增加聚合速率曲线会出现增长型。聚苯乙烯的粒子形态与溶剂种类和单体浓度有很大关系。较适宜的预聚条件是在石油醚中单体浓度为0.6mol/L、温度为40℃和反映时间问40min。但由于受扩散控制严重,在石油醚中的聚合速率比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