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7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91篇
系统科学   15篇
丛书文集   161篇
教育与普及   17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348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945株食品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ocytogens,L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KB法筛选出喹诺酮类耐药的LM,利用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的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结合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分析其外排泵的作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结合血清组对耐药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株耐药菌株中gyrA、gyrB、parC与parE的QRDR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且未检测到PMQR相关基因;而7株fepR基因发现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外排泵基因lde在耐药LM中皆有检出,78.1%(25/32)LM加入利血平后MIC值降低至原MIC的1/2以下,lde可能是导致LM对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血清组分析发现32株耐药菌株分属血清组I.1、I.2、II.1、II.2和III,MLST共分为10种ST型,其中ST87、ST9和ST8为优势株,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lde是LM产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但LM潜在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同时其潜在的致病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定及固形物溶出率为评价指标对香菇菌汤煮制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煮制后香菇及汤液中非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煮制温度为120℃、煮制时间为45min、香菇质量浓度为0.050g/mL时,香菇菌汤感官评价及固形物溶出率较好。在煮制过程中,香菇中风味物质逐渐向汤液中转移,使得汤液中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呈味核苷酸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煮制后香菇中含量。除此之外,在煮制后汤液中,特征性风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煮制后香菇中含量。但是,与新鲜香菇相比风味氨基酸在煮制后汤液及香菇中绝大多数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3.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冬枣、樱桃、杏及蓝莓果实中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231#、320#、322#和333#。由形态学特征观察可确定4株病原菌均为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Nees),rDNA ITS区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樱桃320#和杏322#与A. alternata (AY625056.1)处于同一分枝,置信度达100%;而蓝莓333#与A. tenuissima (KP324980.1)处于同一分枝,冬枣231#与蓝莓333#和A. tenuissima (KP324980.1)的亲缘性很近,在同一分支上的置信度达100%。对95种碳源的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4株链格孢属真菌对吐温80、N-乙酰-D-葡萄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等86种碳源的代谢特征相同,包括78种最适碳源和8种不可利用碳源,其中冬枣231#与A. alternata (Fr.) Keissl的代谢指纹图谱最为相近。4株链格孢属真菌的ITS区序列系统进化树分类与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4.
为探讨白黄链霉菌TD-1菌株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双皿对扣法测定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菌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VOCs对灰霉孢菌菌丝体的影响,利用GC/MS技术对VOCs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用5d后,6.0g TD-1菌株麦麸培养物产生的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菌率为66.67%,灰霉孢菌的产孢量(3.9×106个/cm2)较空白组(5.9×107个/cm2)显著降低(p<0.01),且菌丝形态异常、表面粗糙,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强。TD-1菌株VOCs由63种组分组成,其中2-甲基异冰片(13.52%)和1,4-二甲基金刚烷(14.08%)的相对含量较高。白黄链霉菌TD-1菌株产生的VOCs对灰霉孢菌良好的抑制作用为将其开发成生物熏蒸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5.
《河南科学》2016,(4):506-510
为了弄清河南地区小麦赤霉病致病禾谷镰刀菌所产的毒素化学型和SCAR类型,对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地区的小麦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广泛采样,共分离出47株禾谷镰刀菌菌株.经镰刀菌毒素特异性引物测定,27株菌株产15-AcDON型毒素,占分离出的禾谷镰刀菌菌株的57.45%;19株菌株产3-AcDON型毒素,占40.43%;仅有1株菌株产NIV型毒素,占2.13%.其中,产15-AcDON型毒素的菌株属于SCARⅠ类型,产3-AcDON和NIV型毒素的菌株属于SCARⅤ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产15-AcDON型毒素的禾谷镰刀菌是优势种群,产3-AcDON型毒素的禾谷镰刀菌种群次之,产NIV型毒素的禾谷镰刀菌种群所占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126.
氮素作为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自然界中循环。经典氮循环理论认为细菌的好氧氨氧化是氧化氨氮的唯一途径,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氮循环途径被不断发现,其中的古菌好氧氨氧化以及厌氧氨氧化过程,由于其突出的生态及工程应用重要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氮循环新途径中的厌氧氨氧化以及古菌好氧氨氧化过程的发现及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两类氨氧化菌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7.
为了得到耐高矿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采用富集培养,排油圈复筛,从高矿化油田的油水混合物中得到了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K1。通过对K1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物质。对菌株K1所产表面活性剂在高矿化水中的乳化活性以及温度、酸碱度(pH)对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高矿化条件下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保持较好的乳化活性,对柴油的乳化率为59.5%;具备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并可耐受90℃的高温;pH值在6.011.0之间时其活性较强。菌株K1产生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高矿化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和原油污染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8.
分析2008—2009年白城市沙门菌流行特征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发现沙门菌的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6~9月份高发,患者年龄多为18~40岁,男女比例为2∶1,肠炎沙门茵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型。得出的结论是2008—2009年白城市沙门菌的流行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9.
针对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发现的西安枣园西汉早期墓葬出土古酒的菌害,分析微生物群落,并对照其成份判断菌种来源,为制定稳妥的古酒灭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培养分离微生物群落,16S r DNA/18S r DNA序列分析,根据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出4种优势菌种,其中真菌为淡紫拟青霉菌,3种细菌分别为微球菌、葡萄球菌和考克氏菌属细菌。鉴定出的4种优势菌种与空气微生物中的常见菌种一致;判定古酒菌害原因主要来源于外界空气的交流;提出通过菌落滤除,隔绝空气,以有效抑制古酒中微生物滋生的防治对策。该研究也是16S r DNA/18S r DNA序列分析首次成功在酒类液体文物菌害成份鉴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0.
探讨温度对8种草本科植物根际放线菌出菌率的影响,以期为后续放线菌筛选以及培养温度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试验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法,对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8种草本科植物根际土做了23℃、60℃、80℃、100℃及120℃等五个不同温度的预处理,初步研究了温度对放线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23℃、60℃、80℃、100℃及120℃等五种不同温度试验,同一土样在不同温度预处理下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显著.表明随着预处理温度升高,放线菌数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至呈降低趋势.同一土样在不同温度下放线菌的种类与温度没有相关性,但是特定的温度会产生特定的菌,即某些菌对温度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