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蛇与人权 前不久乘坐802次航班,由北京飞抵美国东海岸的纽瓦克国际机场,我遇上了麻烦。验关的是一个白人青年:“除了护照,还有什么文件可以证明你的身份?” 我手忙脚乱,掏空所有口袋,摆在服务台上。的确什么也没有带,甚至记者证也忘在了家里,我只好满脸堆笑:  相似文献   
62.
拉尔夫.艾立森的小说《隐身人》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刻画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众多黑人,涉及到历史上黑人的多种盲目自救方式。艾立森从反面亮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黑人要融入主流社会就必须首先接受本种族的文化传统,内部团结一致,还要辩证地吸收白人的文化精髓。艾立森在种族文化观上表现出来的理性和豁达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的音乐修养和对边疆精神的体悟。  相似文献   
63.
64.
本文对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四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整体的探讨,指出汤亭亭的创作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女权主义、种族平等、构建具有混杂文化特色的族裔文化属性到倡导世界和平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65.
66.
论大西南远古地理环境与"西南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雄 《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12-116,120
本文试从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古地质学,考古学,分析大西南远古地理环境与“西南夷”的关系,其一,地理环境对远古人类的影响与作用近乎是决定性的;其二,川滇古陆得天独厚的远古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黄色人种的摇篮;其三,我国迄今出土的远古人类化石,大多数在川滇古陆上;其四,元谋人及其使用火对川滇石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黄色人种的摇篮有着极其关键而重要的意义,并批驳了以氐羌说为代表的几种关于中国彝族远古起源的立论存在的种漏洞,从而推论元谋人后裔“西南夷”是大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而彝族作为“西南夷”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大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67.
本文作为作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民族学是在国际间的交流中建立起来的。回顾历史,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深入和突破大都与国际学术交流通畅有关联。目前我国民族学与外界的交流是很不够的,以致我们对于国外的学术争辩知之甚少,外人对于我们的研究怀抱偏见。把民族学当作政治敏感学科,将外人拒于门外,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民族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消除国际间的误解。  相似文献   
68.
《几何原本》曾是元代钦天监所用书籍,为何它所代表的西方科学思想核心未能影响古代中国思想传统?本文提出三个尚未见系统涉及的假设。第一是语言的障碍,元代阿拉伯天文学家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们来中国后的入乡随俗,应当是随"操蒙语的蒙古人"之俗,而不是随"操汉语的汉人"之俗。第二是元代中西天文学展现出"差异",它没有像明末清初中西天文学凸显出"冲突",这是由于回回历法服务于伊斯兰信徒,以及回、汉天文台独立运行,客观上减弱了交流的动力。第三是李约瑟所说的古代科学带有种族烙印性质,具体而言,回汉天文学缺乏共同的数学语言,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均具有坚强的传统,使得《几何原本》只有留待近代科学的兴起后才重新在中国被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69.
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认同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0.
商鞅变法不是新兴地主阶级变奴隶制为封建制的社会革新运动, 而是没落时期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为了振兴奴隶制度“自强”、“自救” 的改革方案。变法后的秦国实行普遍奴隶制度。但变法的客观结果越出了统治者的主观意图之外, 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故其社会制度已具有向封建制过渡之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