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塔中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在一发育良好的镶边陆棚体系中形成的礁、滩组合,并经过后期多次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改造而成。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可划分四种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的储层质量最优。储层质量好坏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类型、埋藏溶蚀作用强度和构造破裂作用强度的共同控制。运用多因素叠合概率法对本区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域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表明,优质储层主要沿塔中I号断层上盘附近呈带状分布,同时在塔中10构造带东段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532.
关于局部不渗透区的存在对生产井井底压力曲线动态影响的研究已开展近20年,但关于对产量递减曲线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基于边界元法推导得到了不稳定产量预测计算方法,研究了局部不渗透区对碳酸盐岩油藏产量递减曲线的影响.研究发现,局部不渗透区能显著降低井产量;不渗透区离井距离不变(d =800)时,不渗透区半径越大,产量降低越多;不渗透区半径不变(rv=400)时,不渗透区离井距离越小,产量降低越多.  相似文献   
533.
高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0):2635-2641
许多研究都已经证实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孔隙结构对声波速度影响很大,因此在孔隙度反演时必须考虑孔隙结构的影响。通过对Gassmann方程的合理简化并引入Eshelby-Walsh干燥岩石椭球包体近似公式;导出了计算岩石孔隙结构参数的公式,并统计分析出岩石孔隙结构与其它弹性参数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这种统计规律推出了考虑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孔隙度计算公式。由于该式计算孔隙度时考虑了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岩石孔隙结构参数的影响,使求取孔隙度更加合理。最后测井数据试算结果与川东北地区应用实例都证实利用该方法预测碳酸盐岩孔隙度精度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34.
针对塔中西部Z15 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一般>5 000 m)、地震资料品质差、小断层识
别困难且多产状较陡的难题,总结出易于操作的小断裂解释判别原则:即寒武系盐层顶面有断距、灰岩顶部有挠曲、地
震剖面上断层轨迹有串珠、碳酸盐岩内幕地震同相轴有相变。相对较准确地刻画了研究区4 期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分
布特征,其中第二期近东西向中晚加里东期逆冲推覆断裂和第三期近南北向的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扭张性走滑断裂
是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奥陶系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并通过多口井的钻探证实,断裂及其控制的裂缝发
育带是高产稳产井的分布区域,其富含油气主要得益于:优质的储层发育;断裂期次早于油气成藏且封盖条件好,油气
保存完整;良里塔格组水体能量弱。围绕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的钻探为断裂控储控藏研究和寻找
新的油气富集区域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35.
走进黑暗世界:探访绥阳双河溶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测双河溶洞,始于1988年双河溶洞位于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境内,目前已实际探测长度达161.788千米,为中国第一长洞。双河溶洞发育于寒武系娄山关组白云岩中,是世界上发育于白云岩中最长的洞穴。对双河溶洞的第一次考察要追溯到1988年,此次考察对该区域的几个主要洞穴进行了探测,实测长度达25千米。虽然此次考察并没有将这些洞穴相互连接,但从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上分析,这应该是一个超长的洞穴系统。为此,在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536.
M区块碳酸盐岩地层压力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压力是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数据。碳酸盐岩地层压力形成机制不明确,没有考虑地层压力与体积弹性模量间的响应特征,导致目前根据欠压实理论和有效应力定律建立的预测模型不适用于预测碳酸盐岩地层压力。根据M地区碳酸盐岩所处的地质特征、地层类型、地层压力分布规律以及测井曲线等现场资料,分析了碳酸盐岩地层异常高压的特点;根据孔隙弹性理论,建立碳酸盐岩地层压力的预测模型,解释了裂缝型碳酸盐岩地层易产生异常高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地层压力的大小取决于岩石体积弹性模量和地应力。该模型在M区块多口井进行了应用,预测精度达到90%以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7.
针对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和目前水平井钻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考虑地应力控制下的井壁稳定性和后期压裂增产等因素,对水平井井眼轨迹进行优化。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井眼轨迹下的水平井稳定性和压裂缝形成难易程度,得到最优的井眼轨迹方向。对塔中某井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分析水平井的井周地应力状态为潜在走滑型,基于地应力状态和岩石力学特征,从井壁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当井筒延伸方向与水平向最大主应力夹角为20°~40°时井壁较为稳定,有利于安全、高效钻井;从压裂缝形成的难易程度考虑,当井筒延伸方向靠近水平向最大主应力方位时,井周张应力最大,压裂过程中较容易形成张裂缝。综合井壁稳定和后期压裂增产,分析得到塔中地区最为有利的水平井井眼轨迹方向为与水平向最大主应力夹角20°左右,并通过现场验证得到该方向既能保证安全钻井又能通过后期的压裂获得较高的产能。  相似文献   
538.
碳酸盐岩油藏中钻遇溶洞型储层的油井是主要的产能贡献井,识别该类储层对开发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油井钻遇溶洞发育型储层的静态资料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对塔北地区大量钻遇洞穴油井试井曲线的研究,将溶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身供液充足的大溶洞拟均质类,该类储层的试井曲线早期续流段长,径向流段未出现或是受边界影响晚期径向流段被掩盖;二是外区渗透性变差的溶洞复合油藏类,该类储层的试井曲线早期续流段长,晚期压力导数上翘,压力与压力导数曲线呈"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层特征-生产动态特征-试井曲线特征对应关系,对利用试井曲线判断储层类型及类似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9.
TCE运移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描述场址区碳酸盐岩含水层中TCE污染运移的数学模型,并且假定水流呈稳定态而溶质运移则呈非稳定态,数值模拟结果基本满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溶解相及吸附相溶质一阶反应率数值的变化对于溶质运移有着敏感的影响,由此可见,场址地质环境下含水层中TCE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540.
安徽铜陵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对铜陵地区的上石炭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上石炭统分为A、B、C 3个沉积层序,分别相当于黄龙组的下部、中上部和船山组.其中层序A、C属于Ⅰ类层型界面,层序B属于Ⅱ类层型界面.与Ⅱ类界面相比,Ⅰ类界面比较清晰易辨.区内缺乏低位域,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域(HST)组成,并且海侵体系域不甚发育,高位域组成了层序的主体.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演变,但局部构造沉降则影响了沉积物的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