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9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233篇
系统科学   88篇
丛书文集   240篇
教育与普及   566篇
理论与方法论   88篇
现状及发展   42篇
综合类   5738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33年   1篇
  192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8 毫秒
71.
利用束箔光谱技术研究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能量为80MeV和110MeV的Cu束与靶室中的碳膜碰撞激发光谱的情况。  相似文献   
72.
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镀锌层中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二苯基碳酰二肼与微量铬的显色反应,在硫酸介质中铬与二苯基碳酰二肼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紫红色络合物,在波长为550nm处测其吸光度。当铬含量在0-25μg/5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此法应用于铁片镀锌层中微量铬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73.
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处理十二碳硫醇恶臭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解氯化钠水溶液配合活性炭催化氧化处理十二碳硫酵恶臭污水.进行了初步的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电流3A条件下电解30g/L的NaCl水溶液,以活性炭作催化剂,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10—30s可以去除十二碳硫酵恶臭物质.  相似文献   
74.
概述了碳碳双键在气相中无催化环氧化反应研究方法、反应机理.测定了393K时,2-丁烯醛与过氧化乙酰基在气相中环氧化反应的速度.研究表明,影响环氧化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双键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取代基给电子能力越强环氧化反应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5.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南西部地区各钻井的原油、地面油气苗、以及油砂样品进行分析化验,从其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通过原油及油砂、烃源岩在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和成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第三系—白垩系原油更可能是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或各种裂隙向上运移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以硅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的Cs2.5H0.5PW12O40催化剂,将该催化剂用于乙酸与1-丁烯的酯化反应和叔戊烯与甲醇的醚化反应,考察了其活性组分负载量、载体硅胶性质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n(1-丁烯)/n(乙酸)、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中乙酸转化率的影响. 与其他类型催化剂的醚化活性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的醚化稳定性实验. 结果表明,以低钠硅胶为载体,在活性组分负载量为40%,焙烧温度为300~400 ℃时制备的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随着负载量增大,催化剂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减小,而催化活性先增加后减小. 在反应温度120 ℃、压力1.5 Mpa、n(1-丁烯)/n(乙酸)比3.0、催化剂用量4%、反应时间7 h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乙酸的转化率为87.36%. 在反应温度80 ℃、压力1.0 Mpa、n(甲醇)/n(叔戊烯)比1.1、LHSV为1 h-1的条件下进行醚化反应,叔戊烯的转化率为68.57%. 制备的新型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对于乙酸与1-丁烯的直接酯化反应和叔戊烯与甲醇的醚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活性与选择性,催化剂寿命长. 因此,Cs2.5H0.5PW12O40/SiO2是一种理想的乙酸与烯烃直接酯化和叔戊烯与甲醇醚化反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7.
合成了四种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22H45N(CH3)2C2H5Br(二十二烷基乙基二甲基溴化铵),C22H45N(CH3)2C4H9Br(二十二烷基丁基二甲基溴化铵),C22H45N(CH3)2C8H17Br(二十二烷基辛基二甲基溴化铵),C22H45N(CH3)2C12H25Br(二十二烷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并考察了其对Rh-TPPTS[TPPTS:P(m—C6H4SO3Na)3]催化的水—有机两相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添加含有疏水长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反应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8.
八羰基二钴Co2(CO)8与叔丁基取代的环戊二烯反应,可以得到半夹心结构的羰基钴化合物Cp^tCo(CO)2(2)(Cp^t=η^5-^tBuC5H4),化合物(2)与元素碘进行反应可以被氧化成相应的钴的碘化产物Cp^tCo(CO)I2(3),采用碳硼烷含硫锂化合物[(THF)3LiS2C2B10H10Li(THF)]2(1)与18电子半夹心结构羰基钴的碘化物Cp^tCo(CO)I2(3)反应得到16电子半夹心结构化合物Cp^tCoS2C2B10H10(4),表征了化合物(2),(3)和(4),并解析了配合物(4)的X—衍射的单晶结构。  相似文献   
79.
C-isotope com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inian on the Tarim plat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02 samples of limestones,mudrocks shales and tillites from the Sinian in Kuluketage have been analyzed ,Four formations in the Sinian belong to glacial deposits in which the differences in δ^13C are distinct (-14.7‰- 4.2‰),Distinctly negative δ^13C excursions for three times support the viwe of three glacial deposits in this area suggested by previous authors,except for the durations of them ,δ^13C values are generally positive in the Beiyixi Formation of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Sinian ,representing probably the rock records of a continental rift related to break-up of the Rodinian supercontinent,There are three times of distinct excursions of δ^13C curve in all strata,The first one is from positive values at the bottom to about -5‰ at the top of the Beiyixi Formation ,The second one,from 0‰-3‰ in the Arletonggou Formation of upper part of the Lower Sinian to -3.4‰---14.4‰ in the Teruiaiken Formation.The third one,from positive values in the Zhamoketi Formation of lower part of the Upper Sinian to negative values in glacial varves at the top of the Hankeerqiaok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80.
《清华大学学报》2003,8(1):36-36
Jiang Kaili, a doctorate stu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recently landed a major progress on developing carbon nanometer tube components by successfully pulling out carbon nanometer tube threads from carbon nanometer tubes. The finding was published in Nature on October 24,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