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62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95篇
教育与普及   1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6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7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子妤  张东生 《科技信息》2012,(35):49-49,99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领域,并已逐步应用于医药领域,从而诞生了纳米药物这一新概念,为中药的现代化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就利用纳米技术将传统含砷中药制备成纳米新剂型的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2.
对红树植物木果楝来源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分析型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学和化学方法对其大米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bis-(2-ethylhexyl)-phthalate (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2),1-phenyl-1,2-ethanediol (3),tyrosol (4),单乙酸甘油酯 (5), R-mevalonolactone (6),甘露醇 (7),D-吡喃葡萄糖 (8),亚油酸 (9),3-methylbut-2-enyl-4-hydroxybenzoate (10).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3.
海藻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多样、骨架新颖、活性丰富,为新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宝贵的来源。本文以生物活性对海藻共附生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进行分类,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浮游生物抑制等方面,对2006年以来报道的海藻共附生真菌来源的112个活性天然产物进行概述,为海藻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为挖掘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集,利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差异分析以及韦恩图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疾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0个关键基因HMGCR、HMGCS1、LDLR、DHCR24、DHCR7、SQLE、IDI1、INSIG1、FDFT1、MSMO1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呈正相关;HMGCR、DHCR7和INSIG1与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呈正相关;除DHCR7外,其余9个基因与ATP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ABCA1)呈负相关;DHCR24、SQLE、IDI1、INSIG1和FDFT1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G...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究氮沉降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地区沿海杨树人工林为对象,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设置4种氮添加水平:N0(0 kg/(hm2·a))、N1(50 kg/(hm2·a))、N2(100 kg/(hm2·a))、N3(150 kg/(hm2·a))模拟不同浓度氮沉降,经过2 a生长季(5—10月)处理,测定杨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变化情况。【结果】N2处理可以增强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代谢能力,氮添加浓度过高则会产生抑制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对胺类和酚类利用程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酚类在高浓度氮处理(N3)时利用程度最高,胺类在低浓度氮(N1)条件下利用程度最高; 硝态氮和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多样性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微生物代谢水平及其结构变化受到硝态氮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PC1和PC2可以表示施氮对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产生的差异,其中,PC1的方差贡献率最大,碳水化合物、酚类呈负相关(碳源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0.780),氨基酸、羧酸呈正相关(碳源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821),是起主要分异作用的碳源; PC2涵盖了聚合物和胺类两种碳源大类,其中聚合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8),胺类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2)。【结论】氮添加会导致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类型改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生长代谢及功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 六大类碳源中碳水化合物、羧酸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主要碳源。 关键词:氮沉降;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 群落功能多样性; 杨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996.
 土壤砷污染是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和中国非常突出且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自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发现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深入理解蜈蚣草体内砷代谢和富集机制是有效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砷污染土壤的关键。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蜈蚣草逐渐分化出不同生态型。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型蜈蚣草在砷富集和砷耐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在系统分析蜈蚣草砷富集特征、机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型差异对蜈蚣草砷富集的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非污染生态型与污染生态型蜈蚣草相比砷富集能力更为高效,说明通过选择性的利用合适的蜈蚣草生态型将明显改善植物修复的效率。不同生态型蜈蚣草砷富集与砷耐性差异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相关关键功能基因及其过程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在对安庆沿江平原地下水和沉积物开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典型地下水流路径上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揭示了该地区高砷(As)地下水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中总A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承压水,高As地下水赋存于弱碱性还原环境中,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和冲-湖积过渡区.地下水高As区含水介质中有效态A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地下水低砷区,有效态As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吸附态形式存在.典型地下水流路径的水化学特征显示,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逐渐演化为弱碱性还原环境,铁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引起吸附在含水介质表面或晶格里As的释放是区内高As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不同光质对珙桐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对珙桐幼苗进行不同颜色的可见光处理(白色,蓝色,绿色和红色).结果表明,红光处理下的珙桐幼苗株高最低但光合色素含量最高;绿光使幼苗叶宽及叶面积明显减小,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增加;蓝光处理则使幼苗生长较高,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及H_2O_2等含量也最高,但光合色素含量和PSⅡ量子产量最低;白光使珙桐幼苗生长最高,但光合色素和H_2O_2及MDA等含量较低.以上结果说明珙桐幼苗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能形成不同的生长机制,通过感知光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机能,最大限度地进行适应性生长.  相似文献   
999.
毕赤酵母是一种甲基营养型酵母,可以利用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真核外源蛋白表达系统之一.毕赤酵母的甲醇利用率和同化效率较低,高浓度甲醇对细胞有毒性,其中间代谢产物甲醛、甲酸等毒性物质的积累会严重抑制细胞生长,限制目的蛋白的产量.本研究拟在毕赤酵母过氧化物酶体中,利用多酶组装技术在甲醇代谢关键酶之间构建...  相似文献   
1000.
粘多糖病(Mucoplysaccharidosis—MPS)为Hurler于1919年首先描述。MPS是一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近年来对本病的临床、生化、遗传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已知本病是粘多糖降解代谢过程中溶酶体的水解酶缺陷,致使粘多糖堆积于器官和组织中,如骨胳、神经、皮肤、角膜、肝、脾、心脏等处沉积,造成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目前国内不断有本病的报道,现将本院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并作综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