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4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5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结合某地铁区间盾构隧道所处围岩地质状况,引入荷载释放系数,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盾构隧道施工所引起的隧道应力场和位移场、管片环整环变形、地表三维沉隆变位与横、纵向沉隆曲线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隧道施工将引起呈带状分布于隧道拱顶的较大管片环应力,且该应力随施工进程增幅较小。(2)管片环最大和最小位移分别呈带状分布于盾构隧道拱顶和拱底,且随着掌子面的前行略有增加并渐趋稳定。管片环呈横向变形趋势发展,拱顶下沉量最大,拱腰外扩量次之,而拱底隆起量最小。(3)随着掌子面的逼近,前方约15m处地表形成隆起,随后下沉且该沉降速率较大,两侧土体向隧道中线移动,地表沉降槽较大但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抗震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泛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 ,从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出发 ,采用时程分析法 ,计算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反应 .详细论述了近几年来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一种数值积分方法———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讨论了土体材料的动力特性 .建立了盾构区间隧道抗震设计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广州地铁二号线赤岗—客村区间隧道的抗震设计中 .  相似文献   
13.
推导了倾斜仪与盾构的严密标定模型;将倾斜仪采集的双轴角度数据视为平面点云,推导了倾斜仪角度数据的稳健估计方法;在前述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建立了倾斜仪与棱镜数据融合的严密联合解算模型.最后,通过试验对上述模型方法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证明,提出的盾构姿态解算模型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无锡惠山附近修建地铁过程中发现了较多的浅埋岩溶,通过钻孔资料和跨孔地震CT试验对该地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根据溶洞的大小、位置和填充等情况,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为了探讨该场区地铁隧道开挖后的稳定性问题,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研究了隧道与溶洞之间的距离及溶洞填充物对隧道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设计规范,确定了隧道与溶洞之间的安全距离.结果表明,场区内大部分溶洞呈扁球形或椭球形,并由含砾石的粉质黏土或淤泥质粉质黏土充填,最发育的溶洞埋深在26~30 m和32~36 m,溶洞直径为1~10 m;综合来看场区内Ⅰ型溶洞对隧道安全施工的威胁最小;四种岩溶类型与隧道之间的安全距离为5 m或≥11 m.本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浅埋岩溶地区其他拟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施工监测是地铁施工过程控制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探究地层的变形情况,在地面监测的基础上,合理的布置深层分层监测,可以详细的反应出盾构通过前后各个地层的变形情况,尤其是在流变性较好的软土地层。结合软土地层中盾构下穿航煤管道的契机,利用深层分层监测方式,掌握盾构掘进过程中上部软土的变形情况,为盾构近距离下穿航煤管道提供参数调整的依据,也通过此次研究,了解盾构施工中上部软土的变形情况,为后续软土地层盾构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业主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依据实践经验总结出地铁盾构隧道建设各个阶段测量工作的管理要点,在确保隧道准确贯通的前提下保证各道工序间的顺利衔接与过渡,从而使地铁施工测量全程处于受控状态,对城市地铁建设单位的测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7,(11):1806-1812
以南京地铁三号线泥水平衡盾构下穿秦淮河施工为背景,对施工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揭示了双盾构下穿秦淮河施工沉降的规律.同时采用有限元中的渗流应力耦合算法对双盾构下穿秦淮河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对双盾构下穿秦淮河施工的沉降规律进行验证,以此揭示双盾构隧道下穿河流的一般规律,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安全地进行犀牛站电缆隧道始发井施工,在对研究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均布载荷模型计算了加固范围,并且使用了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法对始发井端头进行了加固,最后对加固效果进行了检验。加固范围为水平长度4m,宽度为洞门直径4.1 m,洞门左右各2m共8.1m,深度为洞门底部2m,洞门顶部以上4m,共10.1m。旋喷桩间距为450mm,造孔深度为13.5m。旋喷作业采用隔孔作业。检测结果显示,5个加固体的抗压强度都超过了质量要求的,最小的达2.3MPa,5个水平观察孔的总流量很小,几乎没有水渗出,表明此次加固效果很好,能够很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壁后注浆浆液注入盾尾间隙后,在固结压力和地层土水压力作用下逐渐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不同地层的渗透性对浆液固结过程影响明显.针对粉质黏土、粉细砂和砾砂等三种渗透性差异较大地层,开展不同固结压力下的浆液固结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性的粉质黏土层中,0.2 MPa下孔压消散耗时110 min,孔压消散缓慢,轴向应变速率小;在渗透性较大的砾砂地层中,0.4 MPa下孔压消散仅耗时5 min,孔压消散速率和轴向应变速率均较大,渗透性较大地层中固结压力对固结过程影响较小;各养护龄期下,浆液在粉质黏土层中固结后强度较小且增长较慢;而在粉细砂及砾砂地层中,强度较大且增长快,固结压力对强度影响很小,地层渗透性差异在固结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