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5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3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1.
在现代汉语里,"问题是"后面可以接小句、复句和句组,起到篇章连接的作用.其篇章连接功能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命题功能、逻辑关联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并且这三个层次的功能是依次虚化的."问题是"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演变属于共时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612.
利用射影几何观点,分别引用二次曲线的射影性质、代沙格对合定理、配级理论与完全四点形的调和性质,用3种不同方法证明了著名的蝴蝶定理,通过对证明进行分析,导出了5个新的欧氏几何命题。  相似文献   
613.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君子上达”的审美意志观与“忧道不忧贫”的审美认知观;其二是艺术美感,即“曲―数―志―人”的四层境界论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评价“中庸”之道。“孔颜之乐”美学命题的价值主要为发展当代美学基础理论与解决当下民众自身的精神困境,有益于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立足“人生美学”,并为当下民众探索“诗意地栖居”生活模式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614.
证明了二阶线性递归数列的几个等价命题,推广了Fibonacci数列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615.
本文采用 M A X- ⊙复合运算,在基于模糊关系 Rb 的多条件模糊推理的框架中,依据 J. F. Baldwin 的真值限定概念,给出具有抽象逻辑特征的一种多条件模糊真值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616.
由Desargues命题和Desargues逆命题证明了三点共线或三线共点的问题。还应用这两个命题解决了轨迹问题与求定点问题及作图问题。  相似文献   
617.
探讨了初等平面几何命题机器证明的Gr(o)bner基方法,并给出了它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且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简便易懂,用Maple实现也较易.  相似文献   
618.
现代逻辑的诞生使逻辑摆脱旧有束缚,进而开启了逻辑学发展的新局面。在逻辑获得新生的同时,逻辑的本质问题也日益凸显。维特根斯坦赋予逻辑命题3个重要特征:(1)逻辑命题是重言式;(2)逻辑命题假定对象和世界的存在;(3)逻辑命题不可说但并不神秘。这些特征是对弗雷格、罗素的逻辑哲学的反叛,但也对分析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19.
从以学生角度解决一个具体椭圆定点问题入手,介绍了求解定点问题的方法并进行了升华归纳;通过变式拓展过渡到定值问题并归纳其解题思路,从教师角度为方便解题和命题需要,加强了椭圆类定点定值问题的横向探究和双曲线、抛物线的纵向探究,并形成了类题模板。  相似文献   
620.
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在判定三段论成立与否时用到的6条标准:一个词项作另一个词项的谓项、换位法、显示法、反例法、特称前提的不定性质和归谬法。这6条标准是可以用种属关系以及种属关系的准确的语言表述来进行解释的,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是可以建立在种属关系以及种属关系的准确的语言表述的基础之上的,而此基础正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