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马尾松林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食叶害虫。为了预测这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进行综合防治,我们采用生命表的方法,在浙江省余杭县长乐林场对湿地松林马尾松毛虫的各种死亡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影响数量变动的各个因子的作用。本文报道的是1979年~1982年对越冬代松毛虫的研究结果,其它各代的考查材料将陆续整理成文。 马尾松毛虫在浙江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第一代发生期5月中旬~7月下旬,第二代7月下旬~10月上旬,第三代10月上旬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发生2代的年份,即第二代发育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结束。马尾松毛虫以四龄幼虫越冬为主。这种害虫除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外,也取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火炬松(Pinus taeda L.)。  相似文献   
42.
松针褐斑病在湿地松幼林中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中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43.
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流域治理前,千烟洲植被以草丛为主,间有小部份灌丛,生物量极低。自1982年实行小流域治理至今,千烟洲生物量有了极大提高,植被覆盖率也显著增加,林地面积从1982年底的0.4%提高到1999年底的93.3%。乔木层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27.63m2,其中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板栗及枫香这5种人工树种共占84.3%,这表明全站植物生物量主要由人工林决定。天然次生林中,格药柃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最大。用相关生物量模型计算全试验区4个优势种地上部分生物量之和为32035t。其中湿地松生物量最大为25990t,占81.1%,枫香最小为874t。  相似文献   
44.
松梢枯病防治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杨酸和多效唑预处理可以减轻湿地松梢枯病的发生、水杨酸的效果尤佳。病原孢子萌发试验证明,多效唑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而水杨酸对病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水杨酸处理后是通过增强湿地松的抗性来抑制梢枯病的发生。经水杨酸和多效唑处理后,嫩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上升。SOD在湿地松抗梢枯病上可能起积极作用。较高浓度的水杨酸及阿斯匹林引起嫩梢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下降。说  相似文献   
45.
基于连续统去除法的湿地松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SD野外光谱辐射仪在BRDF测试系统环境下对野外采集的湿地松叶片样本进行光谱测量,以获得湿地松的叶片光谱反射率,并利用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湿地松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连续统去除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波段深度(BD)、波深中心归一化(BNC)、波段面积归一化(BNA)、波段深度归一化指数(NBDI)和反射率差异比率(DRR(λi))等光谱特征参数,通过对湿地松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到NBDI748,BNC749,BNA617,BNA748四个特征参量,与湿地松叶绿素含量建立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以BNA617为变量建立的光谱参量模型能够较好的估算湿地松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46.
微红梢斑螟幼虫在两种松林中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扩散型指数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微红梢斑螟幼虫在湿地松和马尾松林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聚集度指标说明微红梢空间分布型均属于聚集分布;回归分析说明其分布是负二项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群体内分布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47.
48.
49.
湿地松针叶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OV-101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首次对湿地松针叶中的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由湿地松针叶挥发油中共分出34个主要色谱峰,其中单萜18种,倍半萜15种。高含单萜主要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和α-松油醇等,其中β-蒎烯占单萜总量50%以上。湿地松新叶和二年生针叶的挥发油组分基本相同,各组分相对含量也非常相近。一年中不同时期针叶中的单萜,倍半萜相对含量有变化,3月份针叶中单萜含量普遍高于5月份针叶。而倍半萜的相对含量则大多低于5月份针叶。3月份针叶单萜约占单萜、倍半萜总量的58.7%,而5月份的针叶中,单萜仅占有单萜、倍半萜总量的39.5%。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文山市林业中心苗圃湿地松育苗中的苗圃地选择、砂床催芽、选种、播种、营养土、菌根土配制、芽苗移栽、水肥管理、容器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进行总结,为文山市林业发展速生湿地松林种基地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