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7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本文旨在分析霍桑的道德思想,通过其在《红字》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揭示霍桑道德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指出他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宗教教义基础上又不同于宗教教规的道德观,而后又进一步阐述了他这种道德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马砚涛 《科技信息》2010,(16):I0135-I0135
本文通过对霍桑的作品《红字》的分析来揭示清教主义在人们思想和生活上的影响;对主人公的分析来展现清教徒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参照霍桑本人对清教主义的肯定与否定,发现大师对人性真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聂宝玉 《科技信息》2009,(26):167-167
富兰克林的实用精神应现实的求,宗教的影响而产生,又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得以发展并完善,因此成为主导美国的思想潮流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实用精神对后世的美国及美国文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清教及家庭生活环境分析富兰克林的实用精神的发展成型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性主义是美国人性格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就象一把双刃剑,在显示个性锋芒的同时,又离不开社会,个体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红字》这部小说里,故事开始海丝特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与清教社会发生着冲突,而后来她扶贫济穷,继续佩戴红字这个标志,清教徒开始敬佩她,她的声誉提高了.由此说明:个体为保持自己的个性,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与社会发生冲突,但同时又自愿或不自愿地与社会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冲突和妥协不断交织,社会和个体在这种矛盾中永不停止地进步.  相似文献   
15.
美国清教主义是集神学、哲学、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是美国文化、文学的基岩,它的“盟约神学”的内容虽几经置换,却仍然对美国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更为特殊的是,清教主义到达新大陆之初使孕育着自我颠覆的变数。从清教主义中伴生出来的清教文学也有着迥异于英国文学的主题、文体和文类特色,它的荒原意象、鲜明的善恶观等极大地影响着美国文学的批评与创作。  相似文献   
16.
美国立国之后,在与海外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坚信美利坚民族拥有一种优越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殊性与能力,进而认为改造、拯救与统治落后民族就是自身的注定责任和命运。这种"责任观"形成的历史缘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国人坚信他们是上帝最后的特殊选民,美国是上帝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块净土;第二,美国人坚信他们在北美新大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世人树立一个能够真心向往与极力效仿的榜样和典范;第三,美国人坚信美国式的国内政治管理体制是世界上最好、最合理、最优越的政治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吴丹  李晶晶 《科技信息》2008,(9):225-225
《榆树下的欲望》之所以成为奥尼尔早期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它错综复杂的人物形象一生爱恨情愁善恶交织的悲剧命运以及悲剧色彩映射下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仇恨、物欲、性欲、清教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压迫,导致他们在欲望与压迫的夹缝中挣扎沦陷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8.
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资本主义起源有着双重的动力与道德制约机制。世俗化的消费欲望与宗教的禁欲主义同时发挥作用,而市场的运作也使其能够向着合理化的道路前进。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发展需要一个合适的硬件与软件相互配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其南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饱受南方传统习俗和父权主义摧残的典型南方受害妇女形象。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可以探究女主人公爱米丽人性扭曲、心理畸形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